1916年出生,植物研究源自家乡扬州,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
扬州日报社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单位,今派记者前往昆明吊唁
昨天凌晨1:30许,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学奠基人、扬州籍著名科学家吴征镒于云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逝世,享年97岁。吴征镒生前所在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已经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扬州日报社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单位,今天特派记者前往昆明吊唁。
昨天上午,网上刚有吴征镒逝世的消息,记者便在第一时间与其家人联系,并从其儿媳陈爱珍处得到证实。自去年3月,吴院士因肺部感染一直住院治疗。昨天凌晨,吴老先是心跳停止,接着停止呼吸,走得很安详,可以说是在睡梦中走的。
源于我市向吴氏征集档案结下的深厚情谊,当日下午,吴征镒的胞兄吴征鉴之长子李伟向我市档案局打电话通报其叔父去世的消息。市档案局知悉噩耗,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呈交吴征镒逝世的书面报告,并表示,将在今天上午,以市档案局名义发去唁电。
目前,吴征镒院士治丧委员会已经成立,鉴于吴院士生前嘱托,扬州日报社被列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单位,吴院士的讣告将于今日发至扬州日报社。为此,扬州日报社派出记者今天起程,赴昆明吊唁。
扬州情缘
家乡扬州让他难舍
吴老曾感慨,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是母亲在扬州生活了17年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十年寒窗,做了2万多张卡片,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完成《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将我国31142种植物编进“户口簿”。吴征镒是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学家,也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人命名的历史。这位从扬州走出的植物学家,总是对家乡的事情割舍不下。
往事
在扬州生活了17年
“从1岁到17岁,我在扬州整整生活了17年,那里有我的童年回忆和少年时光。正像朱自清老师所说:‘我是扬州人’,我也要大声地喊:‘我是扬州人’。”对于扬州,吴征镒有着孩子之于母亲的感情。
吴征镒没上小学,因为出身望门,家里有家塾,初中在江都县中就读,两年后到扬州中学读高中,两年后考取了清华大学生物系。
1937年毕业前,他参加了西北考察团,还没回北京,北京就沦陷了,他只好回扬州,那是他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回扬州。解放后,他还先后三次回扬州看了看。第一次是在“文革”之后,他和大哥、八弟三人一起回扬州,看过北河下10号的老屋子。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应扬州市政协邀请,吴老偕夫人回扬省亲,在扬州住了两天。第三次是1999年,他在上海开会,顺道到南京,经仪征回扬州探视。
吴征镒曾感慨:“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是母亲呀。”
影响
植物情深源于扬州
“能走上植物研究道路,还是缘起扬州,都是因为那个芜园。”吴征镒曾说,小时候,他常到后花园的芜园去玩植物,从父亲的书房里拿出清代植物学家编写的《植物名实图考》进行一一对照,从而开始了亲近植物的生活。
到了初中,他对植物方面的兴趣就一发不可收,自己采集植物标本,老师还特意为他举办过植物标本展览。那时,大明寺、小金山等地就是他采集植物标本常去的地方。
钟爱
包子“还是家乡的香”
离开扬州后,每次收到从扬州寄来的包子,吴征镒都要摸很久,舍不得吃。两箱包子放在冰箱里,每天吃一点,要吃两个月。每次吃到包子,胃口都特别好。因为视力不好,吃包子时不让家人告诉他什么馅,他要自己品味出来,什么三丁的、萝卜丝的、荠菜的,吴征镒总免不了喃喃自语:“还是家乡的香。”
牵挂
雨季担心扬州受淹
吴征镒天生就特别爱学习。年岁大了、眼睛不好时,家人和工作人员每天早上都给他念书听,有时也会读一些时事新闻。有一年,全国许多城市都淹了,吴征镒就特别关心扬州,说扬州那时正是雨季,不知道有没有受淹。所以,家人和工作人员就找些扬州的情况念给他听。听说扬州没受太大影响时,吴征镒很开心。
期望
借2500年文明登得更高
吴征镒曾表示,扬州处于长三角这个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圈,发展潜力巨大,相信扬州市委、市政府一定会从实际出发,描绘出适合扬州的发展蓝图。
吴征镒激励家乡人民要有扬弃精神。2500年的文明,是垫脚石,是梯子,扬州人借之可登得更高。但扬州人不能视其为赖以炫耀的王冠,那将成为束缚扬州人的桎梏。扬州人应该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学会接纳和包容。
以吴征镒的名字命名神农架特有植物
世间有个“征镒麻”
2011年启动的神农架地区本底资源综合调查工作首次发现了特有植物——征镒麻。这一科研成果今年已在国际最权威的植物分类学杂志《Taxon》上发表。
征镒麻的发现者吉首大学高级工程师张代贵说,这种植物是荨麻科的一种,株高达到3米,有毒,分布在海拔600米的神农架阳日镇武山湖区域。经研究认定,这是植物新属,在神农架已发现的3000多种植物中这是唯一的特有植物,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植物。为了纪念这次新的发现,以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吴征镒的名字命名。
“吴征镒星”依旧闪烁
国际小行星中心2011年12月10日发布第77508号公报,将第175718号小行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的名字永久命名为 “吴征镒星”,表达了人们对卓越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戴。
据介绍,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小行星的命名权现在一般属于发现者。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一般根据发现者的提议而进行命名。其命名规则有:1.命名尊重小行星发现者的提议。2.一般命名仅授予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3.地名和事件也可申请命名。4.政治家、军事人物或者政治、军事事件必须在逝世后或发生100年以后才能命名。由于小行星命名的唯一性和永不可更改性,获得小行星命名是国际公认的殊荣。
吴征镒生平
吴征镒,1916年6月生,扬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兼研究员,世界杰出的植物分类学家之一。童年时先入家塾,1929年就读江都县中,1931年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7年本科毕业。1940年-1942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生物系张景钺教授。吴征镒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讯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2008年1月8日,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成就
吴征镒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他主编的200万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牧业生产的一部重要科学资料,组织领导了对全国特别是对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有用物质的形成和植物种源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主编了若干全国性和地区性植物志。他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这是最古老的植物区,还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论。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中国植物志》的编纂,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建立了户口本。
来源:
http://www.yznews.com.cn/yzrb/html/2013-06/21/content_457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