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点,记者如约来到吴征镒院士的家中,探望了吴征镒夫人段金玉及其家人,代表扬州日报社全体同仁和扬州数十万读者向他们表达家乡人的问候,并送上扬州日报社从扬州吴道台府第取来的“扬州土”,愿吴老在故乡土的陪伴下长眠。
记者已经第三次造访吴老家。除段金玉先生,家中还有女儿吴玉、儿媳陈爱珍。“她这几天接待的人太多,后面还排着,请你不要说太长时间。”吴玉双眼红肿低声道。
段先生摆摆手:“前两天我还不愿相信,现在我想通了。这是没办法的事,对他来说是必然的结果,我们现在只有纪念他怀念他。这就是现实,我们不得不去接受的。”
段先生示意记者坐在她身旁,大概因为过度的劳累和心伤,声音有些嘶哑,也不大。“怀念是一件事,接受现实是必须的,是人最终都有这样的结果。从另一方面说,对他也是一种解脱。去年3月,我让医生通过血氧饱和仪发现他血氧含量不高,正常人在88%以上,他不到80%,血中二氧化碳太多,就立即住院治疗。从今年2月,他肺部再次感染,需要戴上呼吸机后,他就一直很痛苦,不能说话,不能吃饭,不能喝水,只能鼻饲维持他的生命。他自己很痛苦,虽然他坚韧地撑着,这几个月他撑得好苦啊。” 段先生表现得很坚强。她讲述了吴老生命最后时刻的情况。
“前两个星期,他的各项体征还不错呢。想不到就两分钟,他就不行了。当时女儿在医院看护他,凌晨呼吸机突然报警,他脸红嘴紫,立即叫来医生,医生做了抢救,还是没救过来。”说着说着,段先生眼红了,停顿了一会,“医院也是尽了最大努力救治他。他其实就像一部老机器,表面上看上去很好,实际上内部零件都磨损得差不多了。他的肺已经纤维化了。”
“他走的时候很平静,就像睡着了一样。走的时候,我和女儿们都赶到他身边。”段先生反过来劝记者说,“孩子,别难过。用你们扬州的风俗说,97岁的年纪,儿女健在,几个月前他孙子又给他添了曾孙,他也算有福之人了。而且,女儿也是搞植物科学的,孙子在英国也是搞基础生物学博士后,他也算得上后继有人了。”
探访结束前。记者小心地捧出用红绸包裹着的装有“扬州土”的玻璃瓶,缓缓打开,恭敬地双手递到段先生手上时,她郑重地用双手接过。得知这是扬州日报社记者连夜赶到吴道台府第,在吴征镒幼时读书的藏书楼前取来的土时,段先生激动地握着记者的手,声音有些颤抖:“谢谢你们了,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真有心,比我们想得都周全。这也算了却他回扬州的夙愿了。有这抔生他养他的故乡土陪伴他,他会更安心地长眠了。”
来源: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3-06/23/content_458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