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吴征镒院士逝世的第四天,社会各界人士闻讯后络绎不绝地赶到设在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吴老的灵堂,悼念吴老这位科学巨擘。昨天下午,吴老爱人段金玉先生携儿子儿媳,也来到灵堂悼念。
和蔼可亲的长者
对后辈从不摆“大师”架子
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长者,也有五六岁的童蒙;有吴老生前好友,也有只闻其名未谋其面的市民;有一个所的同事,有外地同行,还有国际友人;有他的嫡传学子,有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他们都为吴老学贯中西的才华、高洁厚德的情操所折服。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沉重心情,来送送这位科学巨擘。
人群中,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鞠躬献花之际哽咽不已。“我们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虽然没与吴老共事,但开会时经常碰到。他对我们后辈学生没一点大师架子,可以说有问必答,有难必帮。”刘瑞清老奶奶已经泣不成语。同来的王应祥也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退休职工,“我们应该是吴老的学生辈了,但多次在学术上请教他,就成了忘年交。前几年,他视力严重下降,几乎看不见了,但只要一说话,他就会叫出我的名字来。他就是这样和蔼可亲的长者。”
德高望重的领导
每年春节给职工“拜年”
吴老的离开让昆明植物所全体职工悲痛万分。老员工徐玲玲带着女儿、外孙女、孙女一家三代来到灵堂前献上一束鲜花。对昆植所职工来讲,吴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更是一位好所长、好家长。徐玲玲清楚地记得,吴老担任所长期间,每年大年初一都要一家家去看望职工,“我的孩子们得知吴老辞世的消息,都想一起来吊唁,他们虽然没和吴老接触过,但身边人念吴老的好念多了,就都‘熟悉’了。”
“我知道,26日送吴老的人会特别多,不趁这个时候来悼念,我怕这一辈子都有遗憾。”李爱萍是昆植所招待所服务员,“他在招待所从来都是轻声轻语,对服务员就像对自家孩子。前几年,我买房差钱,他知道后对我说,小李实在不行到我那里先拿,房价不等人啊。”
“吴老一生淡泊名利,心胸豁达。别人对不起他,他很快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别人对他的好,他都记得很牢,有机会就回报。”60多岁的李正安曾和吴老一起被下放到同一个农场锄草,“他岁数已经很大了,锄不动,我就暗地帮他多带几垄。当时他也不言谢,但他一直记得这件小事,之后常对我说,小李有困难要告诉我,能帮的我一定帮你。”
素未谋面的榜样
他的事迹成教学素材
除了同事,一些素未谋面的人,也赶来送别吴老。芒市党校退休讲师杨文渊特地从700里外的芒市赶了过来,不仅送来挽联,还带来20朵缅桂花。他说:“我在教学工作中经常用他的事迹教育学员。今年我77岁,小他20岁,因此我用这20朵清香的缅桂花寄托哀思。”
昨天下午,吴老夫人段金玉先生也专程来到灵堂前,再看吴老一眼。进门前,段老坐在灵堂门口,低着头,闭着眼睛,靠着拐杖,久久不肯进去。在昆植所负责人再三劝说下,段老步履蹒跚地走进灵堂,颤抖着为吴老鞠躬、献花。望着吴老的遗像,段老一直摇着头,不敢相信吴老已离开了她。
“除了国内的,还有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前来悼念吴先生。这两天,差不多有千余人来此吊唁,估计今后几天人更多。”一直在灵堂负责接待来宾的普迎冬告诉记者。
来源: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3-06/24/content_458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