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吴老共事是我一生所幸,为人处世获益匪浅。”昨天,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内,75岁的吕春朝追忆起刚刚逝世的吴征镒院士,感慨良多。在他记忆中,吴征镒院士在学术方面是一个学科的集大成者,钻研学问。生活上,吴老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者,闲来还会唱上几段昆曲、京剧。
各界人士前往植物所吊唁
6月20日1时31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在昆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7岁。吴征镒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通过自己的方式缅怀这位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杰出学者。
昨天,在黑龙潭附近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安静的办公大楼前,工作人员正在悬挂缅怀吴征镒先生的布标,办公楼前的国旗也在前一天降了半旗。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办公楼的3楼设有灵堂,社会各界的人士纷纷前来吊唁,在灵堂前摆上鲜花、鞠躬,以示缅怀之情。
灵堂将设至6月25日。26日上午10点,吴征镒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昆明市殡仪馆举行。
生前办公地点与住所是对门
昆明植物研究所24栋一单元的一处住所,是吴征镒先生生前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由于修建已有30多年,房屋看起来有些破旧。屋内,已经与吴老相识50多年的吕春朝正在接听电话。
吕春朝已经75岁,1958年便来到初建的昆明植物研究所,曾任过吴征镒先生秘书、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退休后,他与吴老一起,帮忙收集一些资料。“我现在坐的地方就是当年吴老的办公桌。”只见在不大的房间内,摆放着吴征镒先生生前获得过的众多奖状、旧照片和编写过的图书,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占据了书柜的一大块地方。
吕春朝说,吴征镒先生1983年因腿部受伤,腿脚不方便,于是他的住所就搬到了工作地点的对面,每天吴老就在两个房间之间穿梭,直到2004年搬离。
治学严谨用心 喜爱昆曲京剧
回忆起先生的过往,吕春朝说,吴老出生于1916年,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经历过的苦难他都经历过。而在他60岁-90岁这个时间段,才真正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当中,钻研宏观生物学的研究当中,算是一个学科的集大成者。他担任主编的《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让中国的植物有了“户口册”。
“搞科学研究就是要坐得住冷板凳。植物是不会动的,因此研究的人要有访贫问苦的精神。吴老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吕春朝说,吴老70多年投身于科研战线,在平凡的岁月里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值得人们赞许。
在吕春朝的办公室内,除了有《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吴征镒主编的学术书籍外,还有一本《百兼杂感随记》,体现了他的另一种文风。而让吕春朝遗憾的事情,一个是目前已经交由出版社印刷的《吴征镒自传》出版在即,另一个是由吴老参与的,可比肩《永乐大典》的《中华大典》即将完成,而先生都没能看到。
“吴老在学术方面是一个非常严谨和专心的人,但他生活中确实十分随和、可亲。”吕春朝说,吴征镒先生平时喜爱昆曲,有时还会吹上一段笛子,还喜欢京剧,家里收藏着上百张光盘。
“他是一位
平易近人的长者”
杨云珊是吴征镒院士的行政秘书,她自1995年起开始负责吴征镒院士的一些行政事务工作,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回想起来,她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吴老的情景。“吴老是一位特别平易近人的长者,没有一点大科学家的架子。”
她与吴老相处18年,记忆中,从未见老人动过怒。“即便是为了学术问题争论,吴老也有着包容的胸怀,从未发大声说话或者发过一次脾气。有一次因为学术问题争论,对方先发火了,吴老却不恼不怒,反而安慰对方。”杨云珊说。
晚年的吴征镒院士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到野外去进行科学考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伏案写作上。吴老用的每一张白纸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无论是纸的背面或者正面都尽量不留空白。杨云珊回忆,每天早晨8点她上班时,吴老已经坐在办公室内开始工作,一直到吃午饭的时间;午饭之后,吴老仍在伏案工作。有时候到了下午5点多钟杨云珊下班了,吴老依然在工作,笔耕不辍。
来源:http://society.yunnan.cn/html/2013-06/22/content_2777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