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小叶片献智慧
记得在昆明读小学时,曾听父亲讲过一个关于吴征镒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的故事,终身难忘。父亲说,抗美援朝期间,美国使用了细菌武器,但一直拒不承认。后来,吴征镒先生作为专家前往朝鲜调查,在众多的落叶中,很快发现了当地乃至整个亚洲都没有、只有美洲才有的叶片。很快,这些美洲特有的叶片被证实上面携带了霍乱等传染病的病菌。这成了美国投放细菌武器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叶片本身不会像昆虫或其他动物一样从别的地方爬行或飞过来。此前,曾有其他专家提出把一种正常出现的“摇蚊”作为美军投放细菌弹的证据。而事实上,这类“摇蚊”是不叮咬人的,即使带了细菌也不会在人群中传染疾病。
棕榈奇美坚韧的魅力
光阴飞逝,我离开昆明去厦门读生物系植物专业,进入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工作,我受棕榈的奇、美、坚韧品质和景观所吸引,比如:长达25m的羽状叶创下了植物界的基尼斯记录;重达25kg的种子使其他植物望成莫及。。。。。。已深深地在我脑海扎根。我写了数篇科普文章,表达自己对棕榈的情有独钟的感受。
99、3、我在《中国园林》上发表了《棕榈植物造景艺术》后,很想写一本科普小册子,终于有机会与中国林业出版社签订合同撰写《观赏棕榈》。由于签订合同时还不到30岁,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建议我最好找一位权威的专家帮写序言。这可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工作时间不长,认识的同行寥寥无几。好在父亲帮忙找到了吴征镒院士,在说明来意后,吴老微笑地说道,那我先看看吧,便留下了《观赏棕榈》手稿。等待往往是最难熬的,因为吴老非常忙而又治学严谨,我无法确定他在短期内是否有闲暇看完这本手稿,是否会题词或写序。十多天后,我收到了传真,传真上是吴老为我的《观赏棕榈》写的序,末尾则是吴老的亲笔签名。真是喜出望外,从序言中了解到吴老曾到过我园。我立即将传真复印后传真给了出版社,同时打电话向吴老致谢。吴老的助手告诉我,为了尽快看完这本三十多万字的手稿,吴老在百忙之中利用了春节等节假日,还在写完序言后特别嘱咐用传真及时发给我。这样关爱我,我对吴老的感激之情真是难以言表。2002年春,《观赏棕榈》终于出版了。而吴老为我写的序也被他收录到他出版的《百兼杂感随忆》,我更感激不尽。
永远铭记启明星
几年之后,我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我对棕榈仍有所研究深入,有幸拜访吴老,在请教植物分类学的问题时,曾提到分子系统学,他立即说道,他没有做这一块的研究,可以找李德铢(李德铢研究员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所长),他随手拿了一张纸,写下了电话号码。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我影响很深,在我继续出版第二、第三本书时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写《鼓浪屿古树名木》时,遇到了一些曲折与困难,但一想到他为我写的序言和他的鼓励说:“望能再接再厉,为热带名花异木,特别是棕榈科的研究运用做进一步的努力。”吴老还鼓励说:“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便义无反顾继续写作,终于较快完成了初稿并最终出版。我每想起吴征镒院士毕生奋进,令人钦仰,真个是一座真善美的珠穆朗玛峰,与天地大海永远共存;吴征镒星的光辉永远辉映和鼓舞着科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