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深切缅怀周俊院士 > 追忆悼念
left
深切缅怀周俊院士
追忆悼念

扎根边疆,献身科学——深切缅怀周俊院士

文章来源:吴征镒科学基金会  |  发布时间:2020-03-28  |  作者:吕春朝、杨云珊、康珠永初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周俊(1932-2020)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求学之路 慢慢修远 

  193225日,周俊生于江苏东台县富安镇崔念乡吴家坝。祖父和伯父都是私塾教师。抗战时期,父亲任抗日民主政权县参议员和乡拥军优属委员会主任。家有五兄弟,仅有大哥周倜读过洋学堂。1945年,周倜高中毕业,回家设私塾教书。周俊五岁起进家办私塾,用一年半时间,学习数学、历史、地理、英语知识。1946年秋,家父筹集学费,让周俊赴南通读中学。到达南通的当晚却被巡夜警察以解放区“民兵”罪逮捕,一周后大哥周倜赴南通营救,出狱后身无分文。后得表兄杜度和周倜四处设法救济求学,到江苏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丹阳分校以插班生读初中二年级,总算进了洋学堂读书。学生宿舍设在夫子庙大成殿,有几十张上下铺的床。开始大哥和表兄还给点资助,后来他们都自身难保,断了经济来源,周俊两个多月都不能理一次发,生病高烧不退也无钱买药,落下风湿性心脏病。学校伙食除了饭就是黄豆芽一个菜,不敢奢望有肉,饭也只能半饥半饱。 

  入校不久周俊与家失去联系,遇到极大困难,他以坚强毅力和优异成绩,于1948年夏完成初中学业,再读高中就无能为力了,周俊决定转读职业学校。1948年夏,考取国立药专(中国药科大学前身)附设的高级药剂职业科。 

  周俊14岁南通蒙冤受捕,心灵留下深刻烙印,后在丹阳、南京目睹国统区时局黑暗,官场腐败,故而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参与组织国立药专于194941日反对假和平游行和反对迁台护校运动。19494月,17岁周俊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5月,周俊提前从华东药学院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毕业,参加南京抗美援朝医疗团司药工作,立过二小功。1952-1953年,参加华东药学院院系调整的组织工作。 

  19539月,周俊任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司药。1954年,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1957年冬,赴内蒙赤峰制药厂作毕业实习,做麻黄碱生产设备改进实习。后与黄以诚用廉价原料代替昂贵试剂改进甲硫氧基嘧啶(肥猪粉)生产工艺,被学校树为“敢想敢做标兵”。 

    

  扎根边疆 建设基地 

  19589月,周俊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本可分配到北京中央组织部工作,他要求到边疆工作,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 

  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蔡希陶、吴征镒领导下,确立植物化学研究的方向任务,从植物的化学成分入手,研究植物化学成分在植物类群中的分布规律,进而发展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研发,为合理利用植物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推进植物化学分类学、植物化学生态学和植物化学系统学等新颖学科发展。那时蔡希陶和上海有机研究所的彭加木正筹建资源植物化学组,组内有7个人,仅能做油脂及芳香油初步分析。面对研究水平低,人才缺乏和仪器设备落后的困境,周俊毅然投入植物化学研究的行列。1959年,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资源植物化学研究室,周俊任室秘书,担当着植物化学研究实际学术负责人职责,统筹植物化学研究工作布局。周俊利用全国开展野生经济植物调查给植物化学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任务带学科”的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购置元素分析仪及药物提取分离设备,新增药用植物研究组。 

  1976年,周俊任植物化学研究室主任。他多方奔走,争取中科院和云南省的支持,以敢为人先的战略眼光进口傅立叶变换90兆核磁共振仪、色质联用仪及红外仪、紫外仪等,大大提高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水平。他以长远战略眼光,千方百计,广开财源,着眼战略发展需求,使研究手段与时俱进,达到与国际接轨的高度。他利用企业、部队合作和国际合作的机遇,力主购置400兆、5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高性能高压液相色谱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仪等一批现代分析设备,着力提升快速、高效、微量研究能力,建立植物化学研究的现代技术体系。 

  研究室的建设大到仪器装备选购,小到玻璃灯工的配置,周俊有着全盘考虑,使研究室管理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他积极争取经费改造植物化学研究楼,植化室华立楼的新建融入着周俊的贡献和心血。他在仪器装备配置、硬件设施改造和人才队伍培养三方面,构建起植物化学研究基地。周俊把植物化学研究室,一步步地提升到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直至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他是研究室建设的奉献者,功不可没。 

    

  发现创新 行在途中 

  20世纪50年代末,周俊积极支持蔡宪元领导的植物精油组开展工作,对樟属、木姜子属、香茅属、香叶天竺葵、桉叶油等10余种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玻璃板色层分析在芳香油分析上的应用,提供了简易、可靠、快速检测精油成分分离效果的技术,为云南天然芳香油出口创汇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撑。 

  在天然药物研发上,周俊沿着资源-化学结构-生物活性思路,密切结合新药和新药物原料的发掘。从天麻化学成分研究入手,研制新药天麻素;从研究云南白药原植物入手,弄清“云南白药”各原料植物及其活性成分;系统研究重楼属化学成分,研发出子宫止血新药“宫血宁”;承担国家医药部门下达的甾体激素药物和避孕药原料薯蓣皂苷元(diosgenin)的应用研究,摸清国产薯蓣属植物薯蓣皂苷元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若干高含量资源植物,特别对分布较广、资源量较大的考氏薯蓣Dioscorea collettii)成分做了深入研究,证明yamogenindiosgenin化学结构的异同(实为同分异构体),为扩宽薯蓣皂素资源利用做出贡献,取得显著效益。 

  在推广木本粮油食品的实践中,周俊及合作者根据对山毛榉科淀粉、油脂和鞣质分析结果,发表《植物体内有用物质积累和亲缘关系的探讨:鞣质在山毛榉科植物中的分布规律》,编著《橡子》,成为国内木本粮食植物参考书。组织全国油脂植物调查和油脂成分分析,与贾良志合编《中国油脂植物》专著并出版,成为中国油脂植物的基本资料。 

  周俊及其合作者发表《人参属的三萜成分及分类系统和地理分布的关系》研究,从化学上揭示三七与人参和西洋参皂苷化学组成近似性;研究植物形态变异和地理分布差异与化学成分的关系,开创化学成分、植物形态与地理分布关系综合研究之先河 

  周俊与其合作者,发现石竹科太子参含有以常见氨基酸为主兼有不常见氨基酸组成的环肽,创立环肽灵敏的化学识别新方法,发现100多个新环肽,形成新的研究特色。 

  周俊等发表《发展云南潜在优势生物资源的若干设想》,提出“国产红豆杉植物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建议”,得到云南省和国家采纳并实施。 

  周俊在中药活性成分与分子药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是组合天然化学库和多靶作用机制的观点,为国内多数药学专家赞同。在与上海药物所合作研究有效复方“生脉散注射液”的化学及药理中,其观点得到初步证实。 

  60多年来,周俊领导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涵盖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甾体皂甙、生物碱、酚类环肽类及配糖体等多类成分。在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化学修饰、合成和应用上有较多发现,已成为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新亮点。一批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产生持久而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周俊成为著名的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2006年,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9年,荣获吴征镒植物学奖杰出贡献奖。 

    

  考证本草 古为今用 

  周俊除专长于植物化学研究,还善于向植物分类学家学习,了解植物分类研究情况,参加野外考察,认识较多的植物。加上他对古籍本草兴致浓厚,于他在植物化学研究中的选题和探索植物化学成分与植物亲缘、地理分布关系方面都有高人一筹的见地,显示他科研学术思想的特色。 

  《滇南本草》是明代儒医兰茂所著的区域性本草著作。抗战时期,吴韫珍、吴征镒等研究整理过《滇南本草》,撰著有《滇南本草图谱》第一集,考据《滇南本草》26种植物。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重新整理出版《滇南本草》三卷,均有古籍植物学名考证。周俊对作者兰茂生平有所考据,提出己见。特别对《滇南本草》记载的重要药物,如云连Coptis teeta、金铁锁Psammosilone tumicoides、小红参Rubia yunnanensis、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竹叶柴胡Bupleurum yunnanensis、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f. macrocephala、法落海Angelica aqaensis、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和土黄连Berberis  pruinosa等,有的是最早记载,有的是提供资源新线索,于中草药植物现代研究大有参考价值,弥足珍贵。 

  周俊撰文三七与《金瓶梅》,认为《金瓶梅》有关三七产地的记载比《本草纲目》更符合今天的实际。还撰文《神农本草经》与陶弘景”,结合长期研究中药的体会,特别对《神农本草经》保存和流传做出重大贡献的医药家陶弘景的功绩提出自己的看法,陶氏的《本草经集注》收载《神农本草经》药物365种,收载《名医别录》365种,虽《本草经集注》于宋代以后失传,但都在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得以保存,可见没有陶弘景就没有《神农本草经》。 

    

  关爱人才 呕心沥血 

  周俊学生时代,磨练甚多。步入社会,组织能力得到凝练提高。从任研究室秘书起,跟随老一辈科学家,对把握学科发展战略和方向多有感悟,统筹考虑植物化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学科建设、组织结构和基础建设。 

  周俊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科研人员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善于发现人才,待人宽厚,培养研究生40余名,一批植物化学研究骨干脱颖而出,成为植物化学研究人才基地。 

  建设植物化学学科是合理开发利用云南植物资源的需要,而20世纪50年代,在边陲之地的昆明新建植物化学学科,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人才缺乏和仪器设备短缺最为突出。1958年,周俊分配到昆明植物研究所,投入资源植物化学研究室建设。那时分配到研究所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所领导招收一批高中生。作为研究室负责人的周俊,对大学生、高中生一视同仁,一是放手让大家参加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认识植物,采集分析样品;二是手把手教高中生做实验,在实践中锻炼提高,鼓励高中生上函授大学,以补其基础知识短板;三是组织老先生带年轻人、大学生带高中生,帮助青年人成长。他一视同仁,宽厚待人,可谓呕心沥血。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者,主动推荐到国外或京沪地区进修学习,适时选派孙汉董、杨崇仁、聂瑞麟、丁靖凯、吴大纲赴日本、德国进修。 

  周俊对人才培养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培养出一批植物化学研究的骨干队伍,把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科技队伍,支撑起植物化学学科的建设,植物化学研究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心系教育 无私奉献 

  20191012日,2019年度吴征镒植物植物学奖在成都颁发,周俊获杰出贡献奖。他谦虚地说到:获此荣誉,既感到荣幸,也感到才疏力薄,对个人是一次莫大的鞭策;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能够激励植物学界更多的中年、青年,还有老科学家为植物生物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报答我们伟大的祖国!”可见,周俊有着拳拳爱国之心,心系科研,心系植物化学事业,虽然近几年身体状况渐差,但依然每周让学生登门,亲自指导研究工作。 

  周俊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吴征镒植物学奖杰出贡献奖的50万元奖金,他分文不留,全部捐给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用于贫困地区教育,可见其心系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其实周俊的善举不仅于此,他曾多次捐资助学,从不声张,行于默默之中,更为人敬仰。 

    

  周俊先生的音容笑貌依然还在眼前,他敏捷的思维,洪亮的声音,满眼的笑意,幽默的言语,永远让我们怀念,愿周俊先生一路走好! 

2019年9月,吕春朝、杨云珊拜访周俊院士

   

  2020328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