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 征文欣赏
left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征文欣赏

后记:往事隔山岳 忆时碧苍苍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8-14  |  作者:周雷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看传记——自传和“旁述”,熟悉一个机构的历史也是一样。时值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80 周年之际,能够借着所庆之机,再次阅读“昆植所”(简称)“这本大书”,通过不同人的讲述,重新描摹出一个科学机构背后的国家史、学科史、地方史,实在是莫大的荣幸。

  在党委书记杨永平牵头组织下,由杨永平、王雨华、吴曙光、吕春朝、钱洁、周雷、刘艾琴7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积极行动,短时内高质量完成了建所八十周年纪念文集——昆明植物所的八十年“机构肖像”。工作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吕春朝、曾艳梅、杜宁、张全星、胡中会、沈依、田玉清等在征稿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钱洁和我做为常务编辑,承担了统筹组稿、设计、编辑排版等工作,在锱铢积累和焚膏继晷中完成了80周年所庆纪念文集的工作:开编辑会、约稿组稿、资料整理、刊物设计、美编设计、印厂统筹,每一个过程虽然琐碎,但是甘之若饴,自感鞭策的同时给更多同事带来激励。有个别文稿,因与所庆征文的主题偏离,或需要做大量修改但未及时返回修改稿的,以及因未提供原图而排版时不得不更换或删除插图的,敬请谅解。

  历史上的“静生所”和现在的昆植所,分别对应云南乃至中国植物学界的两个阶段,从名字可见一二:从静默生发,植物学的“小城故事”,到出匣绽放,植物学之“昆仑大观”,昆植所已经从“一株幼苗”变成“参天巨树”;从抗战时期,服务边政学,以植物学救国,拯救国民于倒悬的知识机构,昆植所已经成为在十几个国家均有学科研究团队布局的国际研究机构和植物学学科群知识集团。

  本期所辑内容涉及广泛,有学科史思辨发凡之作,也有思念先人之情怀旧之文;有记述学术学科建构,追忆学术圭臬形成之反思,也有同侪砥砺,传叙相濡以沫之情的小品文章。早期静生所的先师,既熟稔自然科学历史,又文采斐然,其精神境界穿行于自然与人文之间,正因为如此,创立者才会从枚乘《七发》中选择“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一句,来作为一个自然学科为主要旨趣机构的所训,此等胸怀和格局至今仍可以鞭策现在的植物学人。

  用生态学的眼光来看,学术发表好比植树造林;课题申请、国际合作好比营造学科大气候;内部所史的整理和传叙则好比保育植被的土壤。本期的80周年文集,在事实精准基础上,我们尽可能保持叙述者各自的“文体风格”和“文化口音”,为的就是营造独特的机构学术土壤和“小气候”。

  中国的文化史一直有将植物品格化和拟人化的传统,从《楚辞》的仙草植物精神到《爱莲说》,从“兰叶春葳蕤”到“青松挺且直”,从《种树郭橐驼传》到《白杨礼赞》,无不在告诉我们植物学研究不仅是研究草木植被的单一学科分支,而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大学问。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提到: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我们集体的80 周年所庆“集体自传”和“他/ 她传”,就是植木过程中的舒、平、故、密。因为如此,才有结集印刷之时的感受,往事追述隔山岳,虽远但历久弥新,那些回忆中的人和事好比层层叠叠的植被,回望时已经葱郁苍苍,今日之所记,后人之所忆,是为记。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