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 征文欣赏
left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征文欣赏

活到老 学到老——初识中国古籍著作之浩瀚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8-07  |  作者:方瑞征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18年3月,《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问世了。适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八十年的日子,给所庆凭添一份厚礼。

  中华大典编撰项目于1992年启动,这是一部涵盖多个门类多个学科的巨著,含24个典,近百个分典。由吴征镒先生主编的生物典分《动物分典》和《植物分典》。《植物分典》也是吴先生主持编纂,于2007年启动。启动仪式上聚集了好多位年长的先生,气氛活跃,情绪欢快,对这项陌生而全新的工作都充满了期待。我出于一种对新工作的好奇,并且也想,与其单纯在家养老,不如走出家门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于是也饶有兴趣地加入到编典的队伍里。

  开始工作以后,问题不少,首先是古书读得太少,古文基础太差,常常遇到不认识的古字,文献又都是没有标点的竖排繁体,古字不认识,语句读不通,断句就出错。毫不夸张地说,编典的全过程就是自我学习和向同事们学习,边做边学的过程。

  编纂《植物分典》,上溯到秦代之前、后续至清末1911年止, 查阅这两千多年间,先民们对植物积累的文献,作出通古贯今的考证。所以,资料的收集和占有无疑是第一位的。各位老、中、青先生们在编典时常会碰到某种植物古、今认识不一致的棘手问题,就需要遍查资料以资推敲,求得考据的真实性。用我自己的一例来解释:我做过植物志旋花科,有一属Erycibe,中文属名自1958 年的《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载用 “丁公藤”以后,诸本志书以至1995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 Vol. 16. 一直沿用此名,属名丁公藤是据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 这个种名,这个种名的出处是《南史》,直至2009年我才在科学院图书馆看到了唐代李延寿撰《南史》列传里的载文,是有丁公藤三字,但内容却是一则寓意孝道的传说,和今日的Erycibe 沾不上边,我又收集到南朝梁、宋、明、清载有丁公藤的文献,可以判断古之丁公藤不是今之旋花科植物,像是胡椒科植物,我请教了雷立公博士,他确定是胡椒科的南藤(宋.《本草图经》)Peper wallichii (Miq.) Hand-Mazz. 。那么Erycibe 的属名必需要改,建议用1965年出版的《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报告》(第一集)用过的属名“麻辣仔藤属”,取代丁公藤属。《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是编典所需资料的重要来源。这两部书都不是著作,是目前为止最浩大的丛书,丛书就是将各种著作汇编成集的集群式图书。据史学家陈垣1922年对文津阁《四库全书》所作的统计,收入书3462 种,另有存目6793种;据华立著《四库全书纵横谈》记载,四库收书3503种,7万9千余卷,3万6千余册。《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由总纂官纪昀(纪晓岚,人称清代第一才子)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纂,3826人抄写,耗时15年。后又经过两次补遗,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经33年才告竣。乾隆皇帝先后下旨抄了7部,北四南三,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东北盛京(沈阳)文溯阁、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澜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和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文源阁藏本于八国联军入侵时被焚,文汇阁和文宗阁都在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

  “四库”,就是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加以收藏,早在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就有这种图书分类法:

  经,被尊崇为典范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史,指记载过去事迹的历史典籍。

  子,是对秦代以来,诸子百家著作的总称。

  集,指汇集许多单篇著作而成的书。

  这四部之下又分“类”、“属”,有44类65属。人们需要什么文献就从这些类别去找。我们编典所需资料主要在经部小学类、诗类;史部地理类;子部农家类、医家类、杂家类、谱录类等等。拥有这么巨大丛书(均为影印本)的单位是不多的,一般图书馆见不到。专门去读《四库全书》的人也不多见。有人这么调侃: 你要有足够大的房子,你要身体十分好,要活得够久,要够有耐心。

  我们编分典,不可能有条件人人外出去查阅纸质版的《四库全书》,感谢信息时代,感谢电子技术,更要感谢杨云珊,为我们每个老的都装上了迪志文化出版社做出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并且耐耐心心地包教包会,我们就老老实实当了一回小学生。这个电子版对于完成编典工作是功德无量了。

  虽说是全书,其实并不全。清政府在征集图书及修纂过程中,凡认为对金、元、清代有诋诲、侮辱的内容,或修改或删除或禁毁,禁毁书籍大约3000种。清代末年以后,不断有学者提议续纂前书,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终于出了《续修四库全书》。续修的编纂历时8年,重点普查北图、院图、北大图,以及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湖北、南京、浙江、复旦等11家图书馆,并参照《中国古籍总目》等,收入《四库全书》之后,迄止1912年的著述,入选的书是严加审慎的。全书1800本,收书5123种,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两部丛书的编成,1912年以前的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基本齐全。

  已述的两部大型丛书外,还可从另类丛书了解中国古书之丰。举例:《古今图书集成》,全书1万卷,目录40卷,是康熙年间编辑的大型类书。我们编典时必用的两大本《草木典》(320卷),就是《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中的一部分。1929—1937年,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是上世纪著名的大型丛书。1922—1937年的《四部丛刊》,收入古籍中的必读书、必备书3100多册。

  历代古籍里各种植物的记载,是我们编典首要查阅收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的是植物在历史上的地理分布和被应用的区域。2008年,在吴征镒先生的指导下,植物分典拟新增 〔分布〕这一纬目,2009年经大典办同意后增设。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在历代地方志里,而我们没有。2008—2010年,就当时人员一一考虑,各有各出不去的原因,分典办公室只好派武素功和我,三次去北京,目标是去科学院图书馆(2014年确定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收集方志资料,目的是把资料收回以提供全体编典人员共享。

  2008年,我们第一次走进院图5楼的书库,一排又一排、满满地竖放着地方志,一排又一排竖放着1500本《四库全书》,1800本《续修四库全书》,还有好多书架的各类古书。面对这一大屋子的书,禁不住望而生畏起来,这么多的书怎么查怎么收啊,仅仅院图就有这么多,还有国图,不一而足 。于是,武素功和我真不敢怠工,从早晨到闭馆,从周末到周末,全力以赴地查收。并不是每一本方志都有我们需要的,是每一本方志都是必需要查阅的,方知取舍。最终我们查收了《宋元方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稀见中国地方志彙刊》、《中国边疆丛书》、《中国方志丛书》等28种方志,约2479本,院图所藏基本查完,带回资料11180页。感谢康珠永初,把这些武素功和我都不知道怎样整理归类的单篇资料,做成可用于分典检索的材料。同时,查阅了续修四库的经部、史部、子部约200本,都是一部部的书,能查阅但不可能复印,只好带回信息汇报给大家。

  院图所藏旧时方志丛书有两种最重要:一种是《中国地方志集成》,有668本 1209册,由江苏古籍出版社等四家影印出版,2006年以后又出版了11本府县志,我们去时院图还没来得及购买,就没见到。另一种《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制作,2465本。这两种方志收载的内容覆盖了中国版图的各个地方。2009年12月的一次分典会上,明确了收方志的工作要善始善终,把院图资料收回就告一段落,其他地方如国图因我们经费不足就作罢了。其实,这个决定并不全归究于经费,而是地方志实在是太多了,1985年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一书收载至1949年,各级方志共有8264种,11万余卷,这么浩繁的方志,无论经费、人力、时间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没完没了地查下去。

  在我国古籍文化中,地方志占有独具一格的位置,它们是全方位地记录乡镇、县、府、州、郡各自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著作。方志的起源研究,专家学者们常提出的是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战国时的《禹贡》、《周官(即周礼)》,汉时的《三秦记》,袁康的《越绝书》,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等,所以中国方志的起源是多元的。这样算起来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方志在宋、元、明代由定型到兴盛,清代大盛,有6000种。我们查阅的各地方志,纪事差不多有约定俗成的要目,通常是沿革、疆域、面积、山川、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户口、贡赋、物产、田地、税粮、风俗、人物、学校、寺观、祥异、艺文、金石、古迹等。 翻开每一本方志,我们都要浏览一下全书,找出我们需要的内容。

  以前,在我记忆里的古书只有数得清的几本,然而参加了七、八年的编典,浅尝辄止,也仅仅是接触到古籍书的一点皮毛,管见所及,仅仅知道了一点中国文化遗产之丰厚,古籍著述之博大。古老的中华民族蕴育有无尽的精华,是普通人穷一生精力在某一个方面也不一定消化得了的。现在,有点读懂了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教诲了。我想,如果把至今世界知识喻作海洋,有人一生中能从中取出一滴水就算是有成就的人了吧。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