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 征文欣赏
left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征文欣赏

观往知来 砥砺奋进 共铸辉煌——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80 周年所庆纪念文集》有感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8-06  |  作者:杨永平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为纪念研究所成立八十周年,党委办公室、工会、研究生会和离退休办公室组织了“纪念建所八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广大职工和研究生的积极响应,编委会的同事们经过认真遴选、编辑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80 周年纪念文集》( 简称《文集》)。《文集》共收录了65 篇作品,有叙事也有忆人,有短文也有诗词,有感怀也有寄语,有中文作品也有留学生的英文作品,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每一篇作品都情真意切,饱含作者们对研究所的深情厚谊。我于1986年来所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来所已有三十二年。《文集》中的有些事为本人亲历或目睹,但有些事虽有耳闻却未知详情,还有些人和事我也是首次获悉,读后不仅了解了许多人和事,且感慨良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曾对我们党走过了95 年的历程,提出过“三个不能忘记”,即“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研究所历经八十年的发展,栉风沐雨,风雨兼程,有成功和辉煌,也有挫折和失败。在此我按照“三个不能忘记”的思路,结合对《文集》的阅读,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粗浅的认识。

  一、 不忘建所初心,致力于植物科学发展和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937 年5 月20 日,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先生致函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先生时,言及建所初心“甚望能设立一农林植物研究所,则他日利用厚生资源有自”。1940 年6 月,《云南农林植物所丛刊》首刊,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副所长汪发缵先生在“本所之回顾与前瞻”一文言道“尤以开发与利用,特加之意,以为建省建国阜民厚生之资”。研究所建所之初,龚自知先生曾题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奠基石。吴征镒在“抚今追昔话春秋”一文说“八字意为以大自然为基础归结到充分合理利用植物”。

  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创建人蔡希陶先生曾说“寻找国家经济需要的物资和原料,是会受人民欢迎的”。在本《文集》,孙汉董先生在“能力有大小 人品更重要”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西部和云南植物资源,推动植物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我所的初心和始终。张敖罗先生在“佳节倍思亲”一文中,总结研究所的办所方针为“要解决认识植物问题,解决如何利用资源植物及利用什么东西,解决能被利用的资源植物如何形成规模生产,变成效益”。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伊始,研究所提出并定位于“植物资源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新时期的办所方针提出“在植物学、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发掘、利用与保育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回顾过去,回想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我们以为研究所建所之初心,就是在推动植物科学发展的同时,致力于我国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为国家和区域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做贡献。

  二、 不忘研究所历史,继往开来,着力打造研究所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在研究所的八十年发展历程中,有惨淡经营的艰难岁月,也有“花开三带,果结八方”繁盛时期。发展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古语道:温故知新、观往知来,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望研究所八十年走过的路,有些方面的工作是非常值得总结并加以提炼的。

  人才队伍建设是研究所发展之核心。大家常说事业的发展人是决定因素,这条经验在研究所八十年的发展历史上是不变的真理。在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蔡希陶先生和吴征镒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俊先生在本《文集》“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一文说蔡希陶先生“以他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勇气和魄力延揽了各个级别的人才”。冯耀宗在“我的科学路上的引路人——蔡希陶老师”一文中写道:“蔡老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不断前进的引路人”。蔡希陶一生亲贤爱才,是尊重知识、培养人才的模范。张敖罗先生在“佳节倍思亲”一文中说“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大胆放手培养,把他们放到主要岗位锻炼”是吴老当所长时重点抓了三件事关重要的大事之一。当前,研究所提出“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人才工作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研究所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正如孙汉董先生在“能力有大小 人品更重要”一文所说“研究所的发展决定于在各个层面上有没有担当的人才”。如果研究所的人才队伍建设出了问题,研究所发展就要“走弯路”,甚至“摔跟头”。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常听老师们说“要以任务带学科”,起先我并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回顾研究所八十年的历史,从“橡胶宜林地考察”、“中草药调查”、“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到《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编写等工作,都是通过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和锻炼队伍,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大成果和好成果的产生。研究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部分,我们提出科研工作要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就是要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己任,在完成“卡脖子”科研任务的同时,出成果、出人才和出思想,推动学科的发展,这一点与过去的“以任务带学科”发展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以任务带动学科,以学科发展促出成果、出人才和出思想的发展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予加强。

  在研究所八十年发展历程中,国际合作与交流也不可或缺。记得2006 年美国科学基金主任Arden L. Bement 博士在“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The Futur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文曾说过“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cience is not a luxury. It is a necessity !”。回顾研究所走过的八十年历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推动研究所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周俊先生在“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一文回忆说:“(我所)是我国较早可能也是我院最早进行了国际合作。先是日本大鹏药厂合作,后来和日本涌永药厂,特别是和日本山之内药厂合作,我所得到了几百万美元,买了更先进的仪器。日本津村药厂和德国拜耳药厂的合作也是成功的,通过合作培养了植化室骨干,实验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对研究所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研究所一大亮点和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所通过开展中日、中英、中美、中德、中法以及国际组织等合作与交流,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得到培养和锻炼,科研条件得到改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现如今,国内的科研投入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我们绝不可以自视过高,甚至自我膨胀,忽视或轻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科学领域中,“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的国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绝非可有可无,这点务必始终牢记。

  老一辈科学家“扎根边疆、献身科学”的研究所“传家宝”不能丢。研究所历经八十年发展,我们也常以研究所“有历史、有故事”倍感自豪和荣光,但其历史不乏悲情,故事不乏伤感。吴征镒先生在“蔡老诞辰百年怀感”一文言及“由于国难当头加上政治上的贪污腐败,生活拮据,蔡老在昆明市内的福照街开了一个单门的鹦鹉商店,养鸟、养狗、养花出卖,以维持生计”。吴先生盛赞蔡老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是采集云南植物标本的开路先锋”。周俊先生在“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一文记述“为了维持农林所,蔡老还饲养过骡马为人驮运,赚点小钱”。在《文集》中,张敖罗、吕春朝、杨崇仁、施宗明等诸先生在文章中再现老一辈“昆植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历了建设定位站、版纳植物园、丽江植物园以及野外科考等艰辛历程。2004 年,吴征镒先生曾将《中国植物志》的完成比喻为“象唐僧取经一样,经过八十一难”、“不知有多少采集人,行程上千万里,流汗甚至流血”。是非经过不知难,故人往事涌上心头,研究所八十年发展形成的“扎根边疆、献身科学、艰苦创业、协力创新”优良传统,是我们研究所的“传家宝”和“文化基因”,值得大力弘扬并代代相传。

  研究所八十年的发展史,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人和事。以上几点我个人的粗浅认识,难免挂一漏万。我们今天把队伍建设好,承担更多的国家科研任务,与国内外同仁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让研究所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其目的就是要不断发展研究所的优势学科和特色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定力,继往开来,持续提升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

  三、 不忘使命担当,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推动研究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不忘使命担当,这里是指所领导班子必须要牢记使命、担当尽责。1982 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对我所发展方向和学术水平的评估报告中,曾将“有一个团结一致、相互支持的所领导班子”作为办所经验之一。张敖罗先生在“佳节倍思亲”一文认为“班子强是核心和根本,班子是个指挥部和掌舵者,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敏锐的洞察事物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兵种、人力物力,重点突破出大成果”。孙汉董先生在“能力有大小 人品更重要”一文中强调“在各个学科中培养一个个有特色的、能‘战斗’的研究团组,是‘当政者’应承担的责任”。当前,举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作为所领导班子,我们当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有“政如农功,日夜思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所职工和研究生,开创一个科技人才辈出、科技成果涌现的研究所美好未来。

  把握发展机遇至关重要。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以为研究所的发展也大抵如此,错失紧要的发展良机将追悔莫及。回顾研究所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庆幸研究所较早成为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先后建成“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国家科研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可谓机遇多多、挑战多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大势、主动谋划、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推动研究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回顾研究所的历史,从租借黑龙潭庙宇办所到元宝山建所,再到玉龙雪山和葫芦岛建园,栉风沐雨八十载,让人有“雄关漫道真如铁”之感怀。展望研究所的未来,我们当有“而今迈步从头越”之信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研究所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广大青年职工和研究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研究所就有前途,有希望,我们就能期待研究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明天。

  最后,我们特别感谢《文集》各位作者,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让我们感受到您的真情,聆听到您的灼见。感谢党委办公室、工会、研究生会和离退休办公室所有参与组稿、编辑、排版和印刷的同事们和同学们,大家辛苦了!感谢参与“元宝山之美”各位同仁提供的精美照片,让该《文集》增色许多。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