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中国教师报】科教协同,为科学教师“双向赋能”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1-08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今年暑假,参与“生态科学”中小学科学教师科普研修活动的教师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实地调查植物多样性。(张瑶/摄) 

  五大教师研修专项板块,35期培训班,3800名参训教师直接参与其中。

  上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142个精品资源,1332万人学习,累计点击量超过1亿次,较上年增长38.6%。

  仅以“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为例,22位院士、145位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开放中国科学院院所或实验室26个。

  参训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整体满意度高达97%……

  这一系列数据,正是2023年科教协同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专项培训结下的硕果。

  今年2月至10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二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联合发起科教协同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专项培训,组织实施了“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主题式系列研修活动”“重点科普活动骨干教师交流活动”“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等五类培训活动,覆盖面之广、规模之大堪称“空前”。

  如今8个月过去,培训成效究竟如何?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提供的评估报告显示,“培训工作聚焦教师科学素养的多元需求,成功整合了各单位的优势资源和特色项目,协同科教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多主体参与,形成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科学教育要加什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锐看来,首先要“加”科学教育的参与主体,“构建学校、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是推动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现实中,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的科技成果较少转化为科学教育资源,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渠道不畅,科普基地与学校对接较弱,科普场馆资源未充分利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开展的掣肘。

  2022年起,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商就深化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达成共识。为落实共识精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对接,构建起多方参与科学教育的新格局。两年来,多主体协同参与科学教育产生的正向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在过去的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联动,在全国举办了12期科学教师培训,创下课程资源累计点击量超过6400万次的好成绩。而2023年2月以来,科教协同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专项培训的参与规模、参与主体、培训模式等全面升级,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各级科协组织、师范类大学、综合性大学、科技场馆、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等多主体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开启了一场“协同作战”。

  “相比2022年主要面向北京和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所在城市中小学教师开展‘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教师培训,2023年的五大类培训提供了更多优质师训资源,项目承办地分布在全国18个省份,做到了线下培训覆盖全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说。

  以“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项目为例,该研修班由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统筹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天文台、昆明植物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等共同承办,今年2月至3月举办了6期、每期历时5天。来自中国科学院、教育系统的41家单位参与其中,共有92名科学家、20名教育专家参与授课。

  “研修班得到学员的普遍好评,整体满意度超过97%;参训教师在学科教学导向、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策略使用等方面技能均获得较大提升。”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李强说。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科学普及的主力军,有责任提高全民的素养,特别要从学生开始培养。”参与培训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王勇表示。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共同开展了“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主题式系列研修活动”与“重点科普活动骨干教师交流活动”两类培训。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利琴介绍,两类培训自今年7月开展以来共组织五场主题式系列研修活动、三场重点科普活动骨干教师交流活动,先后联合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全国学会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深入20余个大科学装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场景教学,100余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培训教学工作,直接培训人数1620人,省级青少中心和协会培训达13000人,线上学习超680万人次。

  在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科技场馆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暑假期间,中国科技馆牵头联动山东、内蒙古、吉林三家省级科技馆与日照、绍兴两家市级科技馆开展“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围绕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项目式课程开发”和“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两个主题,共举办8期培训班,来自全国的1028名中小学教师及科技馆辅导员参加线下培训。

  “我们积极探索‘科技馆+师范院校’的科学教师培训模式,发挥科技馆科普展览、实践案例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师范院校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优势,科技辅导员与师范院校专家共同策划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定制化、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中国科学技术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钱岩表示。

  构建多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格局,形成常态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当前和接下来科学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下一步,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凝练项目特色,特别是要扩大科教融合的‘接触面’,让教育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广泛沟通交流、携手合作、共同研究,提高科普工作助力教师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能力提升的水平。”任友群表示。

  多样态培训,理论学习与探究实践齐头并进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郑永和牵头对全国31个省份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大规模调研,结果显示,在培训内容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往往侧重概念规律和学科专业知识。

  科学教育的关键点在于“探究实践”,针对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传统讲授式培训模式显然不适用。在2023年科教协同提升中小学科学素质专项培训中,“主题式研修”“跨学科研修”“实地研修”“实践工作坊”等多样态培训方式成为研修设计的主要方向。

  比如“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强调科研实境下的教师研修,可谓“期期有特色”。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行的主题为“万物之源,生物多样”的第四期研修班上,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小学科学教师在科研人员带领下走进昆明植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亚洲最大的种质资源库、植物标本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园等开展现场教学和体验活动。科学教师还在著名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的带领下,一同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科学+艺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

  “这次研修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生物的多样性得以延续。”一名参训教师表示。

  “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主题式系列研修”和“重点科普活动骨干教师交流活动”则整合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教资源,开展分主题分学科研修和交流,共同推出了“基础学科”“生态科学”“海洋科学”“走进大国重器”“科创项目式学习”等多个主题的培训项目。

  作为2023年“生态科学”中小学科学教师科普研修活动参训教师,陕西省西安经开第一学校科学教师张红军跟随研修班来到有“世界的绿宝石”之称的秦岭国家植物园。西安植物园卢元博士现场进行植物样方调查的实地教学,张红军学习到了新的测量方式,还实地统计了所在样地植物多样性基本数据。

  “科学没有尽头,对错没有永恒,‘热爱学习’的精神才是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法宝。”张红军由衷地说。

  “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特别采用实践工作坊形式研发科学课程及教案395项,以展厅研学、小组研讨、动手实践、课程汇报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科学实践和实验开发能力,培养一批善用科技馆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种子”教师。

  在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甘肃分会场,兰州市西站小学科学教师吴兴让参训教师自己动手搭建地震预警装置,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课的实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我们可以自己或发动学生制作一些简易的实验装置,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实验的原理,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一位甘肃分会场的参训教师表示。

  在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陕西分会场,从今年6月开始,陕西师大教师干部培训学院相关负责人会同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专家为本次培训共同开发了“科学教育前沿+科学育人、科学思维+科学教育、科学方法+科学教学、科学教育实践”四个模块,充分整合西安地区科学教育资源,邀请舒德干、段宝岩、房喻三位院士和科学课程教学论专家共同授课,组织学员参加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和大科学装置,提升科学教育教学能力。

  “以往的培训中,教师已经熟知和认同探究式教学理念,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是科学教师缺乏长期有效的专业支持和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导致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高阶实践能力的匮乏。”郑永和说,“今年的培训注重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统一,使其内化所学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和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多维度成长,指向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多元需求 

  今年7月16日,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利伟来到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广州分会场,以“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与我们的使命”为题作专题授课,阐述了载人航天的意义,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与建设成就,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航天员的信念和载人航天精神。

  “听了航天英雄杨利伟院士的讲座,无比荣幸与震撼。”听完讲座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白镇一区中心小学教师陈丽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

  据了解,自去年开始,华南师大每期培训都特邀一位“灯塔式”人物为学员授课,2022年邀请的是钟南山院士,今年则是杨利伟。

  “这两位‘灯塔式’人物是科学教师心中的标杆,他们在自身专业领域呈现出的抗疫精神、航天精神再次唤醒了教师对科学的向往。”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川江说。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就要培养学生以科学精神为灵魂、以科学思维为核心、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自主探究世界、创造知识、应用实践的能力,其中“科学精神”是引领学生步入科学殿堂的“灯塔”,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也能感受并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

  与此同时,在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调研中,大多数教师还渴盼习得“带得走的能力”。

  “我的学校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我从教11年,在小学科学教育战线上奋斗过、感动过,也困惑过。”今年8月14日,在“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北京分会场开班仪式上,河北省定州市王村小学教师马丽英说,“我希望通过学习了解怎样把新课标落实在科学课堂中……”在重庆分会场,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小学科学教师尼玛仓决表示,那曲的小学科学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

  学员的需求,就是培训方案设计的重点。在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上海分会场,华东师范大学相关组织单位组建跨省市跨学科小组,结合培训内容提出了“打磨一份优质科学教学设计”的研修任务。培训前每位参训教师都根据要求提交了一份科学教学设计,4位优秀的科学教学专家对112份教学设计进行分组评价反馈后,从中挑选出8—10份教学设计进行大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挑选一份优秀设计进行集体打磨、重点指导,并在结业前的成果展示活动中进行分享。

  “在培训过程中体现‘任务驱动’和‘专家伴随’,以研修任务串起整个培训过程,这样的研修真正让科学教师学到了如何完成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上海分会场相关负责人说。

  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牵头主办的“重点科普活动骨干教师交流活动”围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和“人工智能创新实践”等主题内容,邀请北斗应用体验、人工智能、青少年视力健康、粮食安全科普等相关领域的科技、教育专家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紧扣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找到与学校教育的衔接点。

  在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武汉分会场,华中师范大学结合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所需普及的科技前沿知识,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聚焦科学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前沿科技、科学教育现状等多个方面。

  “互动环节中,学员与专家多次进行思维碰撞,大家都踊跃表达,热情高涨。”武汉分会场相关负责人说。

  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提供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在形式多样的2023年科教协同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专项培训中,学员所得是“超值”的。

  参与“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主题式系列研修活动”的学员说,“既深刻认识了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又充分领略到‘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价值和人才因素。”

  参与“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的学员说,“看到了丰富有趣的主题课程,学会了利用科技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参与“重点科普活动骨干教师交流活动”的学员说,“认识了众多优秀的科教同人,让我更加坚定了走好青少年科技教育之路的工作方向。”

  ……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提供的评估结果表明,本次专项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将科研机构和科普场馆的科技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是否给了学生提问的机会、思考的时间,实践探究的空间?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试错的机会?我们又该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知欲?”参训教师代表、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教师宋文霞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学习感想。

  他们的答案,如今当然都是确定的。而展望2024年,他们还有更多期待……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8日 第1版)

  来源: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3-11/08/content_630979.htm?div=-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