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
|
媒体报道
去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召开前夕,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引发全球瞩目。连日来,COP15第二阶段会议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纳入会议日程。 2005年,云南首创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十多年来,从理念到行动,从地方到全国,拯救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形成广泛共识。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漾濞槭、华盖木、富民枳等野生植物脱离了灭绝的威胁。 中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实践让大量曾经命悬一线、危在旦夕的动植物绝处逢生、逆天改命,为有效遏制全球物种丧失、实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 成功拯救大树杜鹃 全世界960余种杜鹃花属植物中,大树杜鹃被奉为“世界杜鹃之王”。通过数十年努力,这一极危物种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和回归种植等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中国拯救极小种群植物的典范。 在大树杜鹃被发现前,没有人知道杜鹃树竟然可以长这么大。 1918年,英国“植物猎人”乔治·福里斯特在云南高黎贡山的原始丛林中,发现一棵高达25米、胸径达87厘米的杜鹃树。他雇人砍倒了这棵树,截取一段树干做成标本寄回英国,震惊了英国植物学界。 此后60余年里,植物学界关于大树杜鹃的物种调查、标本采集及研究成果极为有限。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才重新在高黎贡山腹地发现了大树杜鹃的小群落。 “大树杜鹃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博士李盛辉介绍,大树杜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极危物种”。2012年,大树杜鹃被中国列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优先拯救保护。 长期以来,保护区管理机构对大树杜鹃进行严格管护、动态监测和数据采集,实行成功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方面,昆明植物园、云南大学、云南省林草科学院等机构对大树杜鹃进行了采种育苗栽培,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并成功实施了野外回归种植。 2021年,新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发布,大树杜鹃被从名录上移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说,这表明大树杜鹃抢救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大树杜鹃的保护工作仍在继续。 十多年来,云南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00多个,使云南蓝果树、巧家五针松、华盖木等67种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华盖木、巧家五针松、富民枳等30多种野生植物脱离了灭绝风险。 “努力保护每一个植物物种” 十余年间,云南以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为抓手,积极探索极度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与方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今后获取遗传资源和科学合理利用留下了希望。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研究员杨文忠介绍,极小种群动物的保护技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将极小种群动物重要栖息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同时,实施栖息地植被改造、水源补充等措施,以提升栖息地质量。二是通过设立走廊带、修复植被、建设廊桥和涵洞等措施,提高种群之间的连通性,促进种群交流。三是运用红外相机、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开展种群动态监测。四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加强保护意识教育和完善公众责任保险等方式,协调动物保护与社区关系。 杨文忠介绍,对于极小种群植物的保护,有关方面发布了专门的技术规程。保护方法包括种群调查、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野外回归、监测评估和建立物种档案等。 全球最大的植物保护组织之一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秘书长保罗·史密斯说,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力”。史密斯说,他曾多次到过昆明,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有密切合作,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合作伙伴和机构正努力保护每一个植物物种。” 《参考消息》(2022年12月15日 第7版)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