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
征文欣赏
在众多的文人墨客当中,我最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亲切。他写过云南菜,写过米线饵块,写过翠湖滇池,写过昆明的雨。在他笔下的昆明变得更有诗意,让昆明变得更有情怀。作为一个出生并在这里长大的我,感到无比自豪。而同样的,我对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情感,就好像读先生的文章一样,有些许平淡,却很绵长,在我心里,昆植就是最具云南气息与情怀的科学与自然的融合之地。 昆植,对我来说是一颗很早就播下的种子。儿时喜欢捞鱼摸虾捉蜻蜓,喜欢在田边、池塘、公园、林间游戏。春游秋游都会和伙伴来到植物园赏花观叶,嬉戏打闹,对于大自然那份单纯的喜爱,使得我将这里视为植物的殿堂。而后机缘巧合,大学选择了药学专业,与天然药物化学结下缘分,又受到来自昆植所老师的科研启蒙,种种缘由使得先前的那颗种子生根发芽,让我最终来到植物所攻读硕士。 尽管三年的科研之路让我体会到单纯憧憬的理想道路上,无处不充斥着荆棘,但也让我懂得只有在这样艰难的前进中,才能得到自然研究的果实。我一直敬仰吴征镒先生,一个纯粹的学者,将兴趣、科学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人,可惜我来到昆植所时已经见不到先生,不过他的精神还在传承。曾听周俊先生讲述自己来到昆植所的故事,他将自己比喻成一条小溪,千山万水,辗转回流,最终停歇在昆植这个小潭里,一留就是半载人生。而孙汉董先生,时常我路过办公室,还能见到先生工作的身影,一头白发,步履不那么矫健,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道路。 而对于我而言,自觉我们这一辈年轻人往往缺乏他们那辈人的专注与坚持。所以猛地将要毕业离开,回首这三年走过的路,突然觉得自己最不该忘记的就是最开始的那份初心,那份源自儿时向往的单纯的心,那份愿意接受一切的坦荡与热情。我想前辈们科研条件不如我们,走过更艰苦的路,然而并没有磨灭他们对于植物化学的热情,他们的讲述仍然热情洋溢,反而更像是小孩子在品味自己爱不释手的玩具。我也期望自己能坚守那份单纯,就像科普日,我在种子博物馆看到那些孩子们参观各异的标本时明亮的双眼中散发的那份光芒一样。 三年荏苒,虽别离,一如初相见。祝愿植物所取得更多的辉煌。 谨以此文献给昆明植物研究所80岁生日。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