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 征文欣赏
left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征文欣赏

一份重要发言的追寻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8-10  |  作者:吕春朝,杨云珊,康珠永初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06年,吴征镒院士80寿辰,我们在编辑《吴征镒文集》等著书时,听吴征镒院士讲到一件事。1992年,时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换届,江泽民总书记邀请新老两届学部主席团部分成员到中南海座谈,吴征镒院士是首届学部主席团成员,在被邀请之列。在中南海座谈会上,吴征镒院士作了“有关生态大农业的问题”五分钟即席发言 。他也曾在“自定年谱”中也提到过此事。当时,我们就问及吴征镒院士发言的内容,他说:时隔十多年,只记得大概是生态大农业的问题,详细内容实在回忆不起来了。在接受吴征镒院士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任务后,我们再次问及吴老此事,依然无果。

  我们随吴老多年,深知对国家的生态大农业问题一直是吴老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受农业部借调陪同前苏联捷米里亚采夫农业科学院伊凡诺夫赴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考察中国农业及其机构,首次见到浙江萧山“集约农业”和广东顺德“桑基鱼塘”式循环农业。加之以后对橡胶宜林地调查,加深了吴老对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在橡胶宜林地调查中,发现橡胶林地开垦中不注意保护原生生态环境,反而使橡胶林地发展受阻。1956年10月,在竺可桢副院长主持的华南热带资源讨论会上,吴征镒作总结发言时,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1957年,他和动物学家寿振黄共同向云南省提出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得到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采纳并实施,云南省成为最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省份之一。此后,吴征镒一直关注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1981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主席团成立,吴征镒被选为成员。1992年的这五分钟发言是吴征镒院士“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密切关联”一贯主张的重要体现,是在国家层面上作的一次科学阐述,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料。因此,在院士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中一定要追寻查找。

  在访谈无望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另辟蹊径。先后联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档案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院士工作局、档案室、中央电视台,均未能找到当年的发言资料、录音或影像。查找几乎陷于无望境地之时,院士工作局提醒我们去中央档案馆查档,于是我们多方设法联系了中央档案馆。

  中央档案馆有严格的查档申请程序,须由申请单位发送专函,于2013年3月25日,我们发送了“昆明植物研究所关于征询吴征镒院士音像资料的函”。 4月8日,收到中央档案馆利用处来电通知已找到当年录音档案,让我们大为欣喜。但需要我们补充查档资料:(1)吴征镒院士发言相关内容;(2)改由“中国科学院”发函。(3)补充当时参会者的证明材料(我们特请参会的孙鸿烈院士提供证明材料)。4月19日,以昆明植物所名义发函至中国科学院办公厅,请予开具介绍信。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开出介绍信。5月8日,将介绍信、证明材料复印件寄至中央档案馆。5月14日,收到中央档案馆来电,同意前往查询。5月20日,派专人(杨云珊、康珠永初 )赴京查阅。

  中央档案馆警戒森严,满布监控,让人肃然起敬,经过三道严格检查,来到档案馆的档案利用处。入馆不许带手机、录音机、照相机和携包。由馆内人员把要查档的资料事先准备好,在指定地点查阅。在专人陪同下听取吴征镒院士的录音,反复播放,边听边记,整理出一份吴征镒院士有关生态大农业讲话记录。按规定记录资料必须忠实原话,不得随意增减字句,而且要经档案馆工作人员核对。录音记录稿要用中央档案馆摘抄材料专用纸重新抄写一份,经过详细登记、领导审批等程序,加盖中央档案馆印章,才能生效。拿到正式文稿,还特别要求记录稿要与吴征镒院士沟通,请他确认内容无误,整理一份打印件寄至档案馆收存。

  我们严格按照中央档案馆程序,得到了吴征镒院士的这份重要讲话资料,一直悬于心中的焦虑尘埃落地,庆幸追寻终有结果。内容如下:

  “人多地少,土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分配水平越来越下降,这是一个事关长治久安的大计,也是迫切要求解决的大问题,看来解决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充分合理节约利用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全面长期稳定协调发展,逐步建立高效能高度节约化的生态经济农业,要在有限的单位面积土地上,合理利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光热条件,多层多种经营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增值的肥料,以达到建立高效能且低投入、高产出、高节约化的大农业的目的,这类生态工程,要与其他多项重要工程,例如水利工程中的三峡工程,它和微观方面的相结合,和微观方面的生物工程一样,从综合性来看,实际上也是高新科技,但是由于它植根于中低科技的基础上,目前仍然受不到重视,受到极微薄的投资,即使有不少显著的成绩,大都还是由农民自发进行的,还没有利用近代化的科研手段和大量的科技投入。由于农业和生物科学都有较强烈的区域性,又受到使用或材料容易碰到各种风险,应用和推广都要有大力支持,在这一点上它是受经济政策、科技进步本身和物资投入三方面的制约的。事实上,重大的与农业有关的工程应该提到像学部这样的最高咨询机关来咨询,才能够使得效益达到最高,而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

  看到吴征镒院士的讲话内容,我们联系他随后的科学实践,例如1993 年,吴征镒院士在世界植物园协会和大阪中、英、美、日五人学者座谈会上就“人类生态、植物资源和近代农业”问题作专题发言,提出“人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措施的双刃性问题,即人既可以是最高级的生产者,也可以成为最大的破坏者”,“人类在利用植物资源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近代农业建设中,不仅要有微观上利用和改造植物遗传特性的一面,还要有在热带至温带以多层多种经营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工程”,这都是吴征镒院士在保护生物学和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工作的根本思路。

  吴征镒院士认为自然保护事业应与当地农业现代化密切结合,否则很难达到“有效”,因为人越多,地越少,必然对山林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继续破坏,甚至掠夺。从这一当代重要任务出发,1999 年向国家提出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得到国家批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2007 年在昆明建成,运转六年多,这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发挥保存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作用日越凸显。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吴征镒关于生态大农业的学术思想是一贯性和不断创新发展的轨迹。

  注:1992年4月24日下午,参加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座谈会,国家领导有江泽民总书记及温家宝、宋健出席,由温家宝主持。出席座谈会的有51 位学部委员,其中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侯祥麟、邹承鲁、李家明、苏纪兰、王选、顾涌芬等院士作重点发言,徐冠仁、陈可冀、程裕淇、吴征镒、黄燿曾、王大珩、张光斗、赵玉芬、苏步青、钱伟长等作即席发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