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 征文欣赏
left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征文欣赏

秉承传统 续写辉煌 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八十周年寄语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8-08  |  作者:李德铢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七十周年音乐会的余音还在耳边萦绕,转瞬间,又一个十年过去,研究所已走进第八十个年头。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被迫南迁,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再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作为私立研究机构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也岌岌可危。

  1938年,蔡希陶受胡先骕所长之命再次入滇组织后方基地,与云南省合办一研究机构,专事调查、研究云南植物,促进地方农林经济事业发展。7月24日,地处昆明黑龙潭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是为昆明植物研究所之前身。建所之初,先后有汪发缵、郑万钧、陈封怀、俞德浚、王启无等植物学家在此工作,为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挖掘,以及弗吉尼亚烤烟品种“大金元”的引种栽培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彼时,在西南联大的吴征镒也带学生到农林植物所实习。他在回忆文章中把农林植物所誉为“那时的植物学‘最高学府’,也是旧中国的一个植物分类学活动中心”。然而,到抗战后期,条件变得异常艰苦,仅有蔡希陶等二十余人在黑龙潭畔“惨淡经营”。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总部设在静生生物所原址的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农林植物所的基础上,组建植物分类研究所(后改为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蔡希陶为主任。

  1958年,吴征镒出任独立建所的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蔡希陶、浦代英任副所长,研究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所先后创建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丽江高山植物园,蔡希陶担起”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的重任, 创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云南橡胶宜林地考察、热带生物资源调查、野生植物普查、经济植物和资源植物挖掘,以及中草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彪炳中国植物学史册的贡献。文革期间,吴征镒、蔡希陶等受到冲击,被赶到牛棚,建制上也划归地方管理,但仍完成了《新华本草纲要》的前期工作,启动了《云南植物志》的编研。

  1978 年,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研究所重新划入中国科学院。我们这一代人正是读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迎接高考的。他说的高等数学演算篇页“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人类抽象思维的牡丹……”不仅是妙笔生花,更是作家对植物的偏爱。就在我们被这篇报告文学深深感染的时候,作家已深入西双版纳采访蔡希陶,随后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蔡希陶是云南植物研究的拓荒者,时年二十一岁的他就怀揣胡先骕所长亲笔信函,孤身一人离开北平,道经京浦路,到南京改乘轮船,溯江西上,入川至宜宾,在那里招了一名挑夫,步行入滇。从此,他就与 “植物王国”云南结下一生之缘,为我国植物科学事业,为云南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8年10月7日,是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参加的第一个所庆活动。那年所庆,研究所召开了第一届植物资源国际研讨会,并举行了简朴的建所五十周年纪念活动。陈立英副省长、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McNeill主任等国内外嘉宾到会祝贺,昆明分院张敖罗院长宣读中国科学院的贺信,周俊所长做《继往开来,为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贡献力量》的报告。如今,当年的报告厅早已改建为昆明植物园科普展厅,对此我却记忆犹新。

  1998年初,我作为副所长向所务会提出了举办第二届植物资源国际研讨会和纪念建所六十周年活动的动议,并参与组织了相关活动。12月8日,梁公卿副省长以及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的国内外嘉宾参加了相关活动。周光召、路甬祥、孙鸿烈、许智宏、陈宜瑜等中国科学院领导或老领导亲笔题词祝贺。因下雨,纪念活动从户外改在室内举行,但氛围不减。其间,由曾孝濂以中国特有属星叶草为蓝本设计的研究所所徽首次启用。由周俊任主编、李正安任副主编,编辑出版《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的纪念文集,吴征镒重新题写了作为研究所奠基铭文的这八个大字。

  我接任所长后,所务会决定将7月24日作为建所纪念日,于2006年起每年开展纪念活动,同时启用“郭体”所名。

  2008年是研究所值得骄傲的一年。1月8日,名誉所长吴征镒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主席胡锦涛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7月24日前后,所里举办了系列活动纪念建所七十周年。由吕春朝任常务副主编,编辑出版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简史(1938~2008)》。路甬祥、白春礼、陈竺、陈宜瑜、许智宏等领导发来了亲笔题词,对研究所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10月28日至29日,第三届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其间举行了建所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和段琪副省长、郭传杰副书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代表,以及研究所员工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纪念大会。

  2018 年3 月,在建所八十周年前夕,我们将全部出版完成的《中华大典. 生物学典》(包括《动物分典》四册和《植物分典》四册)呈献给吴征镒先生。十一年前,九十一岁高龄的吴先生再挂帅旗,出任《生物学典》主编。他以风烛之躯,立青云之志,带领十二个单位,九十三位编者开展《植物分典》编纂工作,践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承诺,直至鞠躬尽瘁。在吴先生的带领和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的精神激励下,所有参编者辛勤耕耘,为《生物学典》编纂走过了漫漫十年艰辛路,终结硕果。这是老一辈植物学家为主的团队为传承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贡献。

  八十载春华秋实,昆明植物研究所经历了无数风雨。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几代员工和研究生、博士后,秉承“扎根边疆、献身科学、艰苦创业、协力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迎接挑战,在科学研究和机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新时代,研究所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我深信,有八十年的传承和积淀,昆明植物研究所必将成为元宝山上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根深叶茂,屹立于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机构之林。

  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发展和成就,饱含着老一辈植物学家在创业道路上留下的艰辛和汗水,承载着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国内外同仁的关心、支持和厚望,凝聚着全体员工、研究生和博士后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拼搏。愿今人与后来者能继续践行“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之所训,只争朝夕、不负使命、勇担责任、薪火相传,不断在“植物王国”的土地上为我国和世界的植物学研究续写辉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