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为保护濒危物种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因其种群数量少(远低于最小生存种群)、生境退化或呈破碎化分布、受人类干扰严重、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等特征,被确定为我国的优先保护类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守护者科研科普活动,从公益的角度,在线上发起守护招募,超过几百人报名,最终选拔出20位有志少年,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的科研保育工作者一起守护极小种群绿色宝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活动圆满结束,收获满满,守护续航。本次活动中,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滇桐赫然在列:漾濞槭最初发现时仅有5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研究团队多年调查,野外种群数量也不超过700株;而滇桐这一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野外成年植株也不超过500株。 7月30日,在探秘植物绿色宝藏及育苗实践的第一阶段活动中,上午大家从一路上看到的植物铭牌中,初识植物学名的构成;通过游戏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亲眼见识到挂果的漾濞槭和其他槭树科成员。昆明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尹擎老师,带领大家栽种了漾濞槭刚萌发的小苗,同学们也从理论和实践中大概知晓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并讨论野外植株数量变少的原因,探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它们。
活动初识
苗圃栽培 经过苗圃的动手实践,下午,同学们在活动导师的带领下来到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探索和认识极小种群家族的物种,不仅深入地了解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更认识了杜鹃红山茶、西畴青冈、蒜头果等由昆明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绿色宝藏,还惊喜的看到了正值花期的滇桐。昆明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罗桂芬老师指导同学们开展滇桐等植物的组培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大家体验了一种全新的植物培养和保护技术手段,对于不能获得种子的植物实现了另一种人工繁育和守护。同学们也期待着亲手组培的神秘多肉植物通过实验室的培养,带来更多的惊喜。
探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
第一次接触组培实验 8月20日,迎来了本次活动的第二阶段——进阶保护实践,育苗成效讨论与总结。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到苗圃,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小苗两个星期后已茁壮成长,些许有些激动。尹擎老师再次来到同学们中间,指导大家科学测量和记录漾濞槭小苗的株高,并一一示范如何正确地移栽苗圃里的实生苗和实验室里的组培苗。在后续的实际操作中,同学们用心而细致,小组分工默契,成功移栽小苗。
第二阶段移植幼苗
测量数据 下午,同学们来到科普教室,再次核查初次育苗时还未萌发的果实或种子是否还存有萌发迹象;在活动总结与分享会上,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完成相关调查问卷和任务卡,并对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交流。期间,尹擎和罗桂芬老师惊喜现身,为大家解疑释惑,使得大家发言更为踊跃,大家谈活动感想,也纷纷展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小苗未来的长势。
萌发核查
总结交流 在这“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季节里,科研科普活动带领一批有志少年,亲眼见证并感受到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繁殖与栽培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在这里通过科研保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许许多多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苗如同国宝大熊猫一样,实现野外回归,让更多物种的生存有了希望。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相信在这批守护者的感染和带领下,将有更多的少年和家庭参与到守护行动中,一道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
活动合影 (责任编辑:李雪)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