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羊肚菌(Morchella spp.)属传统名贵食用菌,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喜爱。近30年来,受经济利益驱使,野生羊肚菌被过度采集,部分资源濒临灭绝。人工驯化栽培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的主要途径。随着羊肚菌的野生驯化和成功种植,市场需求稍有缓解。但是,羊肚菌品种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我国现行羊肚菌菌种退化较快,制种工艺、栽培方法和管理模式等关键环节缺乏标准,产量和效益举步维艰。
‘昆植1号’六妹羊肚菌 2021年3月6日,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和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农业农村局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贵州理工学院选育的六妹羊肚菌新品种‘昆植1号’和‘昆植2号’进行现场测产鉴定。测产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将联合贵州理工学院进行上述新品种登记工作。
‘昆植2号’六妹羊肚菌 ‘昆植1号’六妹羊肚菌,始于2007年7月,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老君山镇老君山火烧地采集到的野生羊肚菌和2012年在云南省师宗县人工种植基地获得KUN1216菌株成熟子实体,采用单孢菌株交配技术和“1+1”基因检测技术,获得稳定出菇‘KUN1216’菌株。并在云南香格里拉、丽江和昆明进行展初筛和复筛,‘KUN1216’出菇一致性好,丛生性明显、产量高,抗病性强,适于人工栽培。该菌株2017-2020年在云南、贵州、新疆、黑龙江、辽宁、甘肃和四川等地播种面积超5000余亩,适应中低海拔、低温、高湿地区,栽培稳定性较好。2020年正式命名为‘昆植1号’六妹羊肚菌。
‘昆植2号’羊肚菌,始于2007年7月,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老君山镇老君山火烧地采集到的野生羊肚菌和2016年在云南省师宗县人工种植基地获得KUN6613菌株成熟子实体,采用单孢菌株交配技术和“1+1”基因检测技术,获得稳定出菇‘KUN6613’菌株。并在云南香格里拉、丽江和昆明进行展初筛和复筛,‘KUN6613’子实体稍小至中等,散生至簇生,菌盖长圆锥形至长卵圆形、茶褐色至褐色,盖柄白色,较短,商品性好,不易碎;“菌霜”浓、密,原基形成温度高、密度大,抗高温性较好。该菌株2017-2020年在云南、贵州、黑龙江、新疆、辽宁、山东、陕西、甘肃和四川等地播种面积6000余亩,适应中低海拔、低温、高湿地区,栽培稳定性较好。2020年正式命名为‘昆植2号’羊肚菌。
3月6日,专家组对贵州省白云区麦架镇贵蘑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羊肚菌示范基地的‘昆植1号’和‘昆植2号’进行申报品种田间生长等考察,随机选取20个2 m2的样点进行现场测产。测产结果显示,‘昆植1号’平均产量319 kg/亩,‘昆植2号’平均亩产为 316 kg。经过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昆植1号’和‘昆植2号’品种现场鉴定。 专家组一直认为:‘昆植1号’子实体中等至稍大,簇生,菌盖圆锥形,初期紫褐色、中期浅黄、中后期褐色至黑褐色,长5-12cm,幼菇菌柄前期浅灰色、后期变白,短,基部不膨大,商品性好;“菌霜”浓、密,原基形成早、密度大,抗逆性较好。‘昆植2号’子实体稍小至中等,散生至簇生,菌盖长圆锥形至长卵圆形、茶褐色至褐色,盖柄白色,较短,商品性好,不易碎;“菌霜”浓、密,原基形成温度高、密度大,抗高温性较好。
‘昆植1号’六妹羊肚菌 目前,‘昆植1号’和‘昆植2号’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1000余亩,辐射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新品种‘昆植1号’和‘昆植2号’羊肚菌的成功选育,将为羊肚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核心种源,助力乡村振兴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李雪)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