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工作进展

师大附小“读城”研学活动在昆明植物园开展

文章来源:昆明植物园  |  发布时间:2019-11-26  |  作者:陈智发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1115-21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在地自然教育联合承办的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秋季读城研学活动在昆明植物园展开,26个班近1200名的师生在“感受自然之力”植物园实践活动中体验了绚丽的植物之美,在快乐的探索学习中学到了丰富的植物知识。 

  本次研学课程由昆明植物园和在地自然教育联合开发,共5个模块。上午3个模块昆明植物园负责带领师生们完成户外探索学习单,本次活动精选了植物园中秋天时最为特色的三个专类园作为探索路线,探讨植物变化之谜、植物生存之道和植物进化之力。探索学习单区别于常规的作业,大多数是开放性的问题,由指导老师发问、提示、解答,同学们分成小组,通过问题思考、探索而得到答案,而老师也可以随机拓展话题,引申更多的知识,既能提升学习能力,又能建立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同学们从秋天植物变色之谜开启了探索之路。植物园的老师从他们来秋游的想法让同学们开始思考观叶观果园的意义,并揭示了秋天叶片变色、果实变红的奥秘,激发了同学们完成探索学习单的兴趣。鸡爪槭、五小叶槭、君迁子、漾濞槭、火棘、银杏,学习单上一系列秋天彩色植物通过老师精彩的解说,同学们了解了这些植物。而老师拓展性地讲解了“枫树”的含义和类型,演示了槭树种子的飞翔之旅,暗示了银杏名称的由来,揭秘了果实色彩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去观察植物间差异:不同枫树叶片的形状、不同火棘果实的颜色、不同柿树果实的大小等等问题。观察是科学家必备的技能,也是一项能在青少年时期打磨的技术。“哇”是同学们在观叶观果园的一声惊叹,而附小的老师们更是由衷赞叹“植物还可以这么玩”。 

  热带植物生存之道是同学们的第二站旅程。扶荔宫是收集热带植物、展示热带景观的温室群,大多数植物都是平时见不到的,尤其是秋天落叶缤纷的时刻,这里还保持着绿意盎然。同学们在这里了解到雨林植物的生存法则,探索雨林巨人望天树和世界上最毒的植物;观察沙漠植物的生存之道“仙人掌叶片消失之谜”、“猴面包树是怎么储水的”。雨林之谜在于很多时候同学们只能通过书本、影像,加上想象构思才能完成,热带冒险之旅把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真实的现象相结合,同学们带着兴致去探索映象中的“热带雨林”,来获得最真实的“热带雨林”,了解雨林深处那些神秘植物的生存之道。 

  而植物身上种种神奇之处只不过是进化的结果,探究植物进化之力是同学们第三站旅程。植物科普馆以植物主题的博物馆,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家族的起源与进化、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云南植物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同学们在这儿了解到第一种登上陆地的植物,观察化石与现实植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思考植物与人类衣食住行的关系,认识云南八大名花,探索奇特的植物种子。结合之前的学习任务单,同学们意识到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进化,自然选择是所有进化的动力。植物进化到了今天,它是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最终的结果是人类为了更好的利用世界而善待自然、善待生命。 

  下午自然体验实践活动由在地自然教育完成,共2个模块组成:自然体验和自然实践。通过“叶子大比拼”的体验活动,打开和引导同学们的感受力,来认识植物的变化,并在游戏中建立同学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认识植物园中秋季随处可见的种子和其他自然物,同学们进行收集、整理、鉴定和收藏,做成自己的“自然博物馆”。 

  据悉,本次实践活动为期5天,是昆明植物园承接人数最多的一次研学活动,也是第一次承接如此超大型研学活动,平均每天5个班共200人师生来植物园开展探索活动。研学区别于秋游,游走中探索、学习,寓教于乐、因材施教。随着这类活动的开展,昆明植物园不仅仅是向越来越多的师生单单普及科学知识,而更多地倾向于探究式学习“看到现象、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精神的弘扬。 

 

活动现场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