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工作进展

揭开藏北地衣神秘面纱——2019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记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19-08-20  |  作者:王欣宇,王立松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西藏北部的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千米,冰峰耸立、峡谷纵横(图一),高山草甸和半荒漠化流石滩与冰川相融,生态景观独具一格(图二)。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等原因,国内外地衣学家从未涉足,一直是中国境内地衣采集记录的空白地区。藏北无人区地衣多样性组成如何、独特性怎样,是本次考察的重点内容。 

 

图一 冰川与流石滩景观 

 

图二 藏北无人区景观 

  20197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地衣生物多样性项目组一行16人,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对藏北无人区进行地衣生物多样性深度考察,首次揭开了地衣物种组成的神秘面纱。考察历时近30天,行程1万公里,途经昂仁、措勤、改则、噶尔、扎达、仲巴、定日等数十个县(图三);考察中队员克服海拔5000米高原缺氧,沿途风餐露宿(图四、图五),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与狂野,探秘绚丽多姿的地衣大世界…. 

  本次考察共采集地衣研究标本和分子材料6326号,拍摄地衣物种生态照片8千余幅;初步研究发现地衣新种超过20个(图六),其中鳞网衣属(Psora)新种5个,鳞茶渍属(Squamarina)新种3个等,同时采集了柄盘衣属(Anamylopsora)分子居群材料40余个,证实了过去青藏高原报道的丽柄盘衣(Anamylopsora pulcherrima (Vain.) Timdal)实际是欧洲、北美分布种,在中国并不存在,考察中采集的该属物种应为4个不同的新种;考察期间获得了红脐鳞属模式种(Rhizoplaca melanophthalma (DC.) Leuckert)和本地区其它特有种的分子材料,为正在开展的红脐鳞属、鳞茶渍属和鳞网衣属的分类研究和系统学研究奠定了关键基础。考察中发现岩石表面生长的茶渍属(Lecanora)、网衣属(Lecidea)、微孢衣属(Acarospora)等物种多样、丰富(图七),高原冻土带地衣群落多样性组成复杂,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匮乏。 

 

图三 20197月考察路线图 

 

图四 海拔4600m 野外露营 

 

图五 海拔5000 m地衣采集 

 

图六 发现部分新种(A & B. 柄盘衣属2新种C. 鳞网衣属新种;D. 鳞茶渍属新种;E. 聚盘衣属新种;F. 红脐鳞属新种 

 

图七 海拔4800 m 岩石表面地衣多样性 

  科考过程中与中科院青藏所、中科院南湖所、清华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单位共同进行了冰川末端微生物多样性综合考查,重点在帕隆四号冰川末端进行了地衣样方设置和标本采集,同时对冰川下游的然乌湖进行了沿湖不同梯度的地衣组成深度调查,获得了完整的冰川末端至冰川下游河流的地衣多样性变化数据,对揭示冰川退缩后地衣在植被演替中的先锋作用,以及极端环境中的地衣物种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图八)。 

  本次考察获得的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填补了藏北无人区的标本采集空白,为揭示青藏高原地衣多样性组成、物种演化,以及地衣在极端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等相关研究课题奠定了关键基础。初步研究已明确青藏高原地衣超过500种,约占中国已知物种数约1/6,仍有大量室内鉴定有待进一步研究(图九)。 

 

图八 冰川末端微生物多样性考察 

 

图九 地衣考察队员合影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