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工作进展

昆明植物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评估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1-28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191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中期评估。该重大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一起承担。该项目围绕对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复杂多样的植物区系成分的来源、现代空间格局分布、物种分化中心形成和物种进化的驱动力等方面的研究,揭示该地区区系成分复杂性的形成原因和机制,为植物物种的形成、进化、灭绝、传播和适应机制等生物进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项目组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从区系来源与演变、分化中心形成和散布、种系发生和适应进化机制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在区系多样性的演化历史与格局方面,构建了中国及中国-喜马拉雅被子植物生命之树,首次揭示中国被子植物属的分化时间和空间分异机制,对未来保护区设置与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论文在Nature杂志发表后得到学术界同行高度评价;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系形成新观点和谱系地理区划新概念,促进了植物区系区划的定量化和精细化,进一步发展了吴征镒先生植物区系的学术思想。2)在关键辐射分化类群的起源与分子进化机制方面,完成了杜鹃花科、龙胆科、十字花科、毛茛科、云杉属、柏木属群等代表性辐射分化类群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阐明了种群分化历史动态、新种系形成和生态适应过程,提出了整合物种和分化路上物种概念,为物种的界定、划分,特别是新种系的形成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指南。3)在物种适应策略与响应机制方面,通过对高山栎组、紫堇属等关键物种研究,揭示了高山植物逐渐适应高原抬升以后逐步变冷的环境,从伴生种逐渐演变为优势种的响应过程,以及采用隐蔽色(色彩伪装)的生存适应策略4)在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方面,通过对东亚和北美植物区系系统发育多样性比较研究,回答了东亚-北美物种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异常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区域发展差异所导致,也与东亚较高的气候和地形的异质性以及强烈的季风气候相关。 

  该项目迄今已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NSRPNAS2篇)、Molecular Ecology4篇)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92篇,其中SCI论文82篇;出版专著3部。分别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Plant Diversity和《生物多样性》期刊上出版相关研究成果专辑各1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整合多层面、多维度和多尺度,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手段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课题组之间紧密合作、国际交流成效显著,各项工作均按照研究计划有序进行,并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果,形成了特色,达到预期阶段性目标。该项目以优秀(综合评价为“A”)的成绩通过了中期评估。 

 

评估会议现场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