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工作进展

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2017-2018年度专家组会议及项目/课题研讨会在昆召开

文章来源:昆明植物园,科技合作处  |  发布时间:2018-06-25  |  作者:文/冯石,李晓贤;图/陈智发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18622日,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2017-2018年度专家组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项目专家组由北京大学许智宏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数据汇交管理中心杨雅萍主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苏建荣研究员、云南大学陆树刚教授、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研究员和孙卫邦研究员组成。来自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数据汇交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机构的有关领导及项目课题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处处长朱卫东主持。 

会议现场

  昆明植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永平研究员首先代表项目牵头单位致欢迎辞,感谢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云南省科技厅等各级科技主管单位给予的支持,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有了很多“新发现”、“新研究”、建成了“新平台”,期待“新成果”。 

  专家组会议由项目专家组组长许智宏院士主持。项目负责人孙卫邦研究员围绕项目实施背景、项目概况、项目年度进展、工作亮点和社会影响、问题与解决方案等方面汇报了20175月至20185月项目实施一年的进展情况。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工作进展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并进行咨询答疑,经过讨论,形成评议意见:2017-2018年度内,项目组圆满完成了实施方案中的年度目标和考核指标;项目的数据平台已经初步建立。建议下一步根据《科学数据汇交和共享方案》和相关规范,及时整理数据并上传项目数据平台;严格执行项目/课题组提出的实施过程中的整改措施,确保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完成;进一步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许智宏院士主持

孙卫邦研究员作报告

专家组咨询评议

  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李加洪副主任、云南省科技厅基础处张红云处长、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点实验室处娄治平研究员依次发言,充分肯定项目组辛勤奉献的科研精神和取得的进展成果,并提出诸多建设性指导意见。项目负责人孙卫邦研究员致谢并作表态发言。 

  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各级科技主管部门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指导。他表示昆明植物研究所将继续加强政策指导和支持,希望项目组再接再厉,使得项目保质保量地深入开展下去,争取在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新的突破,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2017-2018年度“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课题研讨会随即召开,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数据汇交管理中心领导和项目/课题负责人等相关项目参与人员参加会议。来自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数据汇交管理中心杨雅萍主任、乐夏芳和白燕老师分别就专项数据汇交管理、数据汇交方案、数据汇交的内容及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解析和培训。五位课题负责人孙卫邦研究员、李捷研究员、刀志灵副研究员、高信芬研究员和杨湘云正高级工程师分别汇报课题年度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和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会人员结合专家组意见和相关指导要求,围绕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杨雅萍主任作培训报告

  据悉,“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执行期五年,项目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部和藏东南地区490个县共145.9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同时也是植物资源最为富集、物种受威胁程度极高的区域,该区列入政府拯救保护规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达143种,同时还有至少88种潜在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本项目将系统调查目标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大小与种群结构、生境特征与人为干扰程度、群落特征、主要植被和土壤类型,采集保存相应的种质资源,并建立资源信息库。来自国内的14个大学及科研单位承担了项目相关课题。 

参观实验室

合影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