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近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牵头,以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山苗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主要参与完成的“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据了解,该项目基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创新性的提出了中药三七全产业链研发与综合利用的原创思维,形成了集植物育种、栽培、化学物质发现、药效机制破解、生产自动化及循证医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历经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的过程,创建了以功效为背景,活性为导向,药效机制服务临床定位的中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市场开发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突破了育种、种植等传统技术屏障,为优质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临床价值实现提供了品质保障。利用已构建的多元化整合药理学技术体系,阐明三七作为心脑血管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应用的关键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对三七临床现代应用给予全新的阐释。基于三七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与药效对比性研究与分析,深刻揭示三七“生撵熟补”传统用药理论的关键物质基础,为临床合理科学应用提供了关键性依据,理论与应用有明显创新。为促进三七成为我国心、脑血管性疾病防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植物药做出了重要贡献,显著提升了三七在各方面的价值。为引领中药大品种发展战略及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与原创性。三七产品总计销售额193 亿元,近三年新增60 亿元,对形成三七类产品形成巨大市场规模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昆明植物所根据植物形态、化学成分与地理分布,探讨人参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规律,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利用植物化学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技术,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鉴定了数十个以皂苷成分为主的化合物,发现了20余个新化合物,并对炮制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75个化学成分,其中36个新化合物,较详尽的阐明了生、熟三七的化学物质基础,为不同饮片的区别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三七皂苷的快速分析方法和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应用于三七药材及制剂血塞通、血栓通等质量标准修订中,较早实现了采用指纹图谱进行质量控制。完成了三七综合利用的深加工工艺研究,成功实现了三七总皂甙、分组皂苷、单体皂甙以及皂苷以外活性成分的自动化、工业化生产。率先开展了三七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开展了三七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资源和品质的综合评价研究,建立了三七GAP基地。 据悉,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为:孙晓波、孙桂波、徐惠波、杨崇仁、张颖君、王涛、董方言、陈中坚、兰锋、余育启。 昆明植物所杨崇仁研究员率先在国内开展配糖体化学研究,并形成特色。在三萜皂苷的化学和活性研究,特别是其分离方法和结构鉴定技术方面,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本项目中,主要在三七及炮制三七的化学成分、皂苷转化、活性与功能以及三七的种质资源、规范化种植、质量标准以及技术开发等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三七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论文32篇,出版专著1册,主要参与出版专著2册。为7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和13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通过本项目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2名。 昆明植物所张颖君研究员在本项目中主要承担了三七、熟三七的化学成分、皂苷转化、活性与功能以及三七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为1项授权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和9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通过本项目培养毕业博士生1名,硕士生3名。 (责任编辑:李雪)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