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工作进展
2017年5月18日,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启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环保厅,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和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有关领导、院士和专家近60人参加了项目启动会。会议由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永平主持。 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代表项目主持单位致欢迎词,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立项背景和项目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要求,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娄治平研究员宣读项目专家组名单。随后,项目组召开项目实施方案汇报与评议专题会议,由专家组组长许智宏院士主持。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的整体实施方案。 据了解,中国西南地区(包活: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西部和藏东南地区 490个县共145.9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同时也是植物资源最为富集、物种受威胁程度极高的区域,该区列入政府拯救保护规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达143 种,同时还有至少88种潜在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项目是由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来自国内的14个大学及科研单位承担了项目相关课题。 本项目将系统调查目标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大小与种群结构、生境特征与人为干扰程度、群落特征、主要植被和土壤类型,采集保存相应的种质资源,并建立资源信息库。项目还将对该区域内可能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88个物种进行普查摸底。通过该项目实施,将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本底资料,并实现信息共享。项目将对至少10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质成功实现种质库保存,至少7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成功实现人工繁殖基础上的活植物栽培保存。项目还将研制相关标准规范,形成咨询报告,申请相应的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培养一批青年骨干和研究生。 该项目是实现我国西南部地区重要物种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将有力支撑国家层面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的实施,推进我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有效保护、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展开拓性的综合保护体系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性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科技发展。 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王雨华以及该所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项目组成员一同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责任编辑:杨梅)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