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青藏高原发现两种刺银耳新物种

文章来源:分类室  |  发布时间:2025-03-04  |  作者:雷磊,赵琪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横跨中国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山区两大核心区,其高海拔生境和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真菌的演化提供了独特条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团队于20252月在Phytotaxa上发表了题为Two new species of Pseudohydnum (Auriculariales,Basidiomycota)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的研究,报道了该地区刺银耳属(Pseudohydnum)的两个新物种——墨脱刺银耳(Pseudohydnum motuoense)(图1)和洁白刺银耳(Pseudohydnum purum)(图2)。

刺银耳属以其齿状子实层和胶质子实体为特征,全球分布广泛,常见于温带至热带森林的腐木上。尽管该属物种数量稀少,全球仅报道22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生态系统,尤其在山区更为常见,如:中华胶质刺银耳(Pseudohydnum sinogelatinosum)(图3)和喜马拉雅刺银耳(Pseudohydnum himalayanum)(图4)等。

1 墨脱刺银耳

2 洁白刺银耳

3 中华胶质刺银耳

4 喜马拉雅刺银耳

墨脱刺银耳的模式标本发现于西藏林芝墨脱县(海拔1705米),生长于杜英属、铁仔属和马蹄荷属为主的阔叶林腐木上。其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呈贝壳形至肾形,表面红褐色至深褐色,菌柄基部显著膨大。洁白刺银耳的模式标本采自西藏日喀则定结县(海拔2933米),分布于松属、红豆杉属和杜鹃花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中腐木上。其子实体小巧,菌盖神似吸盘状,洁白色,菌柄扁平圆柱形。

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刺银耳属的物种多样性,还为真菌分类学提供了新的分子数据支持(图5)。

5 基于LSUITS系统发育树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泰国皇太后大学卓越真菌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雷磊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琪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Grant No. 2024QZKK02010303)、第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STEP)项目(Grant No. 2019QZKK0503)和云南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冠军项目(202305AB350004)的支持。

文章链接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