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昆明植物所在杯伞科真菌系统分类和毒蝇碱进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23-11-29  |  作者:何正蜜,杨祝良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杯伞科(Clitocybaceae)隶属于真菌中的蘑菇目(Agaricales),是该目中分类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全世界已知物种约300种,分布广泛,个体多呈杯状至伞状,营腐生或菌寄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该科既有常见的食药用菌,也有含神经毒素毒蝇碱muscarine的毒菌,并在国内导致多起中毒事件,深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但该科囊括哪些属,属间亲缘关系如何,物种如何界定,哪些种含毒蝇碱,该类物种是否可以通过系统亲缘关系准确预测?这些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杯伞科该类群进行了综合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外观形态、显微结构、生境生态、毒素成分和演化时间证据,(1)更新了杯伞科的属级组成,证明杯伞属(Clitocybe)、金钱菌属(Collybia)、树状金钱菌属(Dendrocollybia)、香蘑属(Lepista)、假离褶伞属(Pseudolyophyllum)和囊泡杯伞属(Singerocybe)隶属于该科;(2揭示了毒蝇碱毒素在该科中的起源和分布规律,发现产毒蝇碱这一性状约在两千万年前出现于该科,在后续演化中未发生丢失,为有毒金钱菌的一个共衍征。与该科其他不产毒蝇碱的支系相比,在产毒蝇碱的支系中物种特别丰富、多样,产毒蝇碱这一创新可能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3)挖掘了我国杯伞科物种的多样性,发表17新种和15新组合,其中19种有毒。研究成果对认识杯伞科真菌的起源与适应性进化,对毒蘑菇中毒预防和治疗,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近日以Systematic arrangement within the family Clitocybaceae (Tricholomatineae, Agaricales): phylogenetic and phylogenomic evidence, morphological data and muscarine?producing innovation为题发表在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后何正蜜(2022年已出站,现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通讯作者为杨祝良研究员。研究工作得到了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02305AB350004)和云南省博士后定向培养资助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

 

杯伞科的系统发育树、产毒蝇碱物种的系统位置及代表物种子实体照片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