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解析农林牧生物废弃物发酵微生物,为腐生型食用菌栽培基质制备提供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发布时间:2022-10-14  |  作者:刘栋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农林牧废弃生物资源(秸秆、枝条、牛粪等)。但长期以来,此类资源因无法得到合理利用,而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为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与绿色发展专题攻关组以发展珍稀腐生型食用菌生产为目标,进行农林牧废弃生物资源清洁转化和高值利用研究,以期“变废为宝”,为该类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案例。 

  研究分析了我国常见农林牧生物废弃物(秸秆、木屑、牛粪)在微生物发酵(起始、嗜热、冷却、腐熟等)过程中,堆料碳氮比、可溶性氮组分(铵态氮、硝态氮)、碳结构组分(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碳降解酶(纤维素酶、漆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关键理化指标(pH、温度)、抗生素耐药基因、病原菌以及主导微生物类群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固氮菌Pseudomonas和碳分解菌Acaulium为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类群,硝态氮与碳分解酶为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该发酵处理不但能够生产出适宜的腐生型食用菌栽培基质,而且可大大降低其中的致病细菌(Acinetobacter,hryseobacteriumCorynebacterium_1)和病原真菌(Aspergillus,Candida, Fusarium, Ophiostoma,Zopfiella)含量。进一步深入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在进行中。 

 

  文章以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impact during cow manure and agroforestry biowaste co-composting为题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发表。何燕为论文第一作者,刘栋、于富强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6050302)、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600404)、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KFJ-FP-201905)和云南省科技入滇项目(202003AD150005)的支撑。 

  文章链接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