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昆明植物所在喜马拉雅中部地区红豆杉属保护遗传学方面取得新进展 文章来源: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14-08-19 | 作者:刘杰, Ram C. Poudel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红豆杉属植物因含有抗癌化合物-紫杉醇而闻名。在喜马拉雅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采伐等原因,致使一些红豆杉自然居群消失殆尽。红豆杉野生种群的保护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过去的十年中,昆明植物所李德铢研究组先后对红豆杉属物种界定和演化等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期在喜马拉雅中部地区红豆杉属植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又取得可喜进展。 在李德铢、高连明研究员和 Michael Moller 博士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尼泊尔籍留学生 Ram C. Poudel 博士等选取喜马拉雅中部分布的三种红豆杉属植物即密叶红豆杉(Taxus contorta), 南方红豆杉(T. mairei)和喜马拉雅红豆杉(T. wallichiana)为研究对象(图1),通过样带调查、居群遗传学和生态模拟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估算了三种红豆杉的径级结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预测了气候变化和生境丧失对3个物种野生居群的潜在影响,进而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红豆杉属植物的保护策略。 通过对径级结构的研究发现,三个红豆杉物种的居群并不稳定,并呈现极低的幼苗更新速率(图2左图);而叶绿体DNA和核微卫星数据则显示他们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分化显著和自交严重;基于生态模拟的结果则预示,到2080年,该地区红豆杉属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将显著缩小并向北移动(图2右图)。 关于三个物种遗传变异和多样性在空间上分布差异的成因,研究认为,除了受近期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外,还可能与其在各个种分布区边缘,不同的演化历史和各自分布区不同的气候历史等因素有关。该地区部分红豆杉属野生居群的数量已衰减到无法可持续更新的地步,因此需要在物种和景观层面上采取协调一致的全方位保护行动来可持续地管理该地区濒危红豆杉属野生居群。 上述结果以“Low genetic diversity and high inbreeding of the endangered yews in Central Himalaya: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of their highly fragmented populations”为题发表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刊物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上。文章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ddi.12237/abstract)。
图1: (a)采样地点和叶绿体单倍型分布图;(b)(c)密叶红豆杉,喜马拉雅红豆杉的叶绿体单倍型网状关系;(d)隔离障碍分析结果。 图2: 三个红豆杉物种的胸高直径(DBH)径级结构分布(左图);不同气候变化模型下三个物种当前和将来(2080年)的潜在分布(右图)。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