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五味子化学研究”通过成果鉴定

文章来源:科技处  |  发布时间:2014-05-13  |  作者:马晓青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5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主持完成的“五味子化学研究”通过了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会由省科技奖励办公室副主任杨爱民主持。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的9位国内知名专家丁奎岭、谭仁祥、冯小明、马大为、林文翰、岳建民、王明伟、秦勇、梅毅组成。课题组的孙汉董院士、北京大学杨震教授、昆明植物所肖伟烈、普建新研究员等参加了会议。该所副所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开、科技处处长周兵,昆明分院科技处副处长张忠兵等出席了会议。 

  鉴定委员会专家在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组汇报之后,经质询、答疑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五味子化学研究”项目通过20余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1、通过对24种(近80%)五味子科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425个新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252个),包括28种新颖骨架结构类型的三萜,尤其是首次发现了一系列高氧度化的、骨架重排的、环系极其复杂的新颖降三萜类化合物,并将这一类化合物命名为“五味子降三萜”(schinortriterpenodis);实现了对这一类新颖骨架降三萜的全合成;成为我国学者从新骨架原创性发现到复杂天然产物的首次全合成的成功范例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该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三萜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使我国学者在五味子科植物三萜研究方面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为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更多新颖的骨架类型,为寻找新型先导化合物提供新的思路和物质基础,是我国学者在世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2、对五味子科植物中联苯环辛二烯类木脂素开展了抗HIV等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了SJP-L-5这一结构易于合成、活性强、作用机制独特和毒性低的候选药物,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资助,开展临床前研究,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抗HIV药物,是天然产物化学领域中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一个范例。 

  3、在该项目执行期间发表了110篇研究论文,其中SCI论文104篇(IF=341.541,以2012计),本学科排名前15%论文42篇(占SCI论文的40.4%),IF>5的论文共计22篇。97篇被SCI-ECPCI-S引用1684次,其中他人引用851次;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9项已获授权;培养了博士研究生22名,项目组成员中已有6人晋升为研究员或教授,两人分获“全国优博”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奖项。 

  鉴定委员会认为,“五味子化学研究”对系统揭示五味子科植物的特征天然分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基础、发掘药用前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是我国天然产物化学领域取得的被国际同行所公认的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之一,为提升我国天然产物化学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在部分领域引领当代植物化学和合成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鉴定委员会还建议该项目需加强五味子三萜的生物活性研究和抗HIV先导化合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为创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不断努力。 

验收会现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