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left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我所创新三期(2006至2008年)系列进展十六:张颖君创新组

文章来源:计财处  |  发布时间:2009-05-05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该创新组三年来,发表SCI论文22篇,申请专利14项,其中获授权专利2项。主要进展如下:

1、在化学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16种药用及食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从中共分离鉴定了260多个化合物,化合物类型涉及C21C27甾体配糖体,三萜皂苷,环烯醚萜苷,黄酮类,水解单宁类,缩合单宁类,木质素等,其中新化合物50多个。应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等新技术,阐明这些复杂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丰富了这类化合物分子多样性的内涵。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抗真菌、抗病毒等生理活性研究。其中,通过对51个甾体化合物的抗真菌和细胞毒活性实验,初步筛选出抗菌活性高于两性霉素B,细胞毒性明显低于阳性对照阿霉素的替告皂甙元配糖体。同时,从南药的100多个化合物中亦筛选出20多个具较好抗柯萨奇病毒和I型疱疹病毒活性的化合物,为从药用及食用植物中开发新药和功能性保健品提供科学基础。

三七作为种质资源混杂的农家栽培种,种质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存在生态脆弱性不断增强,经济性状不断降低的趋势。该创新组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七种质资源及其品质的综合评价,建立了三七5个主要皂苷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和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建立了三七的种质资源圃,收集不同的田间表型变异类型进行相关生物学观察,并对三七的表型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AFLP 分子标记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三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三七种质资源的经济性状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较系统的评价。研究揭示三七个体间在果实颜色、茎干的颜色、高矮,叶的数量、形状等形态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的单株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化学差异,其总皂苷含量、各单体皂苷含量以及各皂苷成分的相对比例均具有很大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化学差异与形态性状变异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了具有优良经济性状个体的一些形态特征,为三七优良种源的进一步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研究了炮制过程对三七和天麻化学物质基础形成和积累的影响。从炮制三七中分离鉴定了36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新的达玛烷型三萜皂苷,并发现具有较强抗病毒作用的化学成分。分析了不同加工条件、过程对三七中皂苷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熟三七的皂苷化学组成与生三七有显著的差异,而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熟三七中的化学成分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对不同产地、品种、以及炮制方法等天麻中的天麻素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炮制方法对天麻素含量有明显的影响,蒸制法可显著提高天麻素的含量。以上结果提示,中药材采收后的加工过程对其化学物质基础的形成和积累具有关键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规范中药材的加工炮制技术,并在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制定质量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继续开展茶和茶用植物的化学及资源研究,对云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古茶(包括:野生型、中间型、栽培型等)的30余个样品,进行了HPLC分析。根据多酚类成分的组成,将其分成4个组,此外,有3个茶树样品不含咖啡因。对其中的大理茶、光萼厚轴茶和离蕊茶等3个较大量茶树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及其与大叶茶、小叶茶的化学成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大理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化学组成与栽培的大叶茶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同时,以存在高含量的水解单宁为特色,其中,1,2--O-没食子酰基-4,6-(S)-HHDP-葡萄糖是大理茶的主要标志性成分之一,也是大理茶特殊口感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此外,发现该光萼厚轴茶种源的茶多酚组成与大叶茶相似,并以不含咖啡因和茶碱为特色,是十分珍贵的茶组种质资源,对于开发新型无咖啡因饮料和健康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滇南产的野生古茶离蕊茶的研究表明,离蕊茶与茶组植物在化学成分上有显著差异。离蕊茶不含茶组植物普遍存在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咖啡因,而以水解鞣花单宁类化合物为标志性成分。离蕊茶富含的鞣花单宁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具生理活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继续系统开展云南特色普洱茶的基础研究,对50余种云南普洱茶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了分析比较,建立了普洱茶主要特征成分的分析方法。从普洱熟茶中分离到8-氧化咖啡因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是在高温高湿的后发酵过程中咖啡因氧化以及茶叶中的嘧啶类生物碱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核苷类化合物缩合形成的产物,对于普洱熟茶的品质和生理活性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发现普洱茶后发酵7种优势菌物的基础上,对优势菌物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普洱茶后发酵的影响研究,为普洱茶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应用普洱茶后发酵优势菌物进行普洱茶后发酵试验和中试生产试验,可大大缩短发酵生产周期,亦可稳定普洱茶的生产质量,已实验发酵生产普洱茶60余吨。

在系统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黄精属植物甾体皂甙的分子多样性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甙元的氧化水平和糖基的性质讨论了甾体皂甙的分子进化规律,同时参考黄精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染色体和核型分析等研究结果,探讨了甾体皂甙成分与系统分类的相关性,为黄精属的系统进化提供植物化学方面的信息与证据。

2、在生物转化方面,利用微生物培养系进行了龙胆苦甙、1,6--O-没食子酰基-2,3-(S)-HHDP--D-葡萄糖、对羟基苯酚-6’-O-咖啡酰基葡萄糖苷、人参皂苷Rb1Rg1以及三七总皂苷的多种微生物转化研究,已得到10余种转化产物。结果提示,生物转化在大量获得具有活性的微量成分,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以及丰富天然产物的分子多样性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3、合作研制的1项二类新药成功转让企业,目前该项目正协助企业开展临床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