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团队通过国际合作,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以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构成的“第三极”为研究区域,基于96种植物的群体遗传和分布数据,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预测了气候变化驱动下物种分布的动态变化,并量化了未来潜在的遗传多样性丧失率。 “第三极”的区域地理特征与保护地体系空间分布图 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知名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发表。研究相关数据已同步存储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等平台。 “第三极”区域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据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有关研究报告预示,在未来几十年内,约有40%的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风险。尽管自然保护地在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规划体系主要依赖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评估,尚未有效地整合遗传多样性指标。近期研究显示,在人类世,全球至少有10%的动植物遗传多样性已经丧失,未来的丧失速率尚难以预测。此外,已有研究多依赖于直接获取的遗传多样性参数,缺乏基于遗传矩阵重建的标准化数据分析。遗传多样性指标尚未被系统整合到保护地体系优化的实践中。 “第三极”植物物种分布的时空动态变化 广义的青藏高原包括青藏高原(狭义)、横断山、喜马拉雅和中亚山地(部分),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第三极”涵盖了4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孕育了约18,000种维管植物,其中约20%为特有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区域。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已严重威胁到“第三极”的生态安全。过去50年间,该区域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平均温升幅度达0.42 ℃/10年,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同期降水量每10年增加2.2%。气候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级联效应,影响了区域内冰川、冻土、湖泊等生态与环境要素。与此同时,人口增长、过度放牧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对地表覆盖造成显著干扰,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基于植物遗传多样性和分布数据确定的“第三极”保护优先区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整合遗传多样性与其它关键保护要素,提出了“第三极”保护地体系优化的建议方案。研究发现,“第三极”东南部存在多个单倍型多样性中心,拥有丰富的单倍型和特有单倍型,表明该地区可能曾是植物的冰期避难所。据此,研究团队建议在“第三极”区域调整扩大现有保护地体系,新增保护面积2.02×105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5.91%),使总保护面积达到1.36×106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9.93%),从而更全面地保护物种的遗传基础与演化潜力。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5年3月28日) 来源: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8631009-500006167896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