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掌上春城】木兰科极罕见的单性花在昆明植物园首次开花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7-26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近日,昆明植物园木兰园内树龄20年左右的焕镛木(单性木兰)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首次开花,标志着昆明植物园对该物种的迁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 

 

  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研究员赴文山州参加“中国木兰科植物红色名录和保护现状研讨会”,会后与Paul Mathew一同对文山州木兰科植物进行了考察,为文山州林业局种苗站引种了几株焕镛木回来。当时引种回来的幼苗有30厘米高,管护于昆明植物园苗圃内,仅存活了2株,不久后定值于木兰园中。2009年9月20日,Paul Mathew访问昆明植物园,其一家人在这两株共同引种的纪念树下拍照留念。经过园区管理人员多年科学管护,一株生长至4.2米、胸径8厘米,一株有5.6米、胸径11厘米,均已开花,且花蕾繁多,标志着昆明植物园对该物种的迁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和物种保护奠定了基础。 

 

  焕镛木Woonyoungia septentrionalis是木兰科Magnoliaceae焕镛木属Woonyoungia单种属植物,又名单性木兰,是木兰科中唯一花单性、雌雄异株的物种,别名细蕊木兰。常绿乔木,花期5-7月,花开时极为芬芳,雄花的花被片白带淡绿色,外轮3枚,内轮2枚,雄蕊群白色带淡黄色;雌花的外轮花被片3枚,偶见4枚,内轮花被片8-10枚,雌蕊群绿色。聚合果近球形,果皮革质,熟时红色。果期10-11月。 

 

  焕镛木自然更新力弱,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极少,多数呈零散分布,成片分布仅见在环江县境内的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内1hm以上的焕镛木林就有8片,最大一片面积达18.7hm,是目前已知连片面积最大的焕镛木群落,现存成熟个体约为200株,极为珍贵,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I级和我国亟待拯救保护的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价为极危(CR)。因此,环江县将其认定为“县树”。 

 

  木兰科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科中以两性花植物占绝大多数,而焕镛木具单性花,且雌雄异株,这在原始木兰科植物中极为罕见,是较原始的木兰科植物中进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类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焕镛木雌花条状披针形的“内轮花被片”,实际为退化雄蕊,它形态发生的时间与位置均与雄花的雄蕊相同,在成熟结构中仍可见药室残迹,说明焕镛木的雌性花是由两性花退化而来。焕镛木花部表型性状的大幅度变异表明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它既能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结实,又能通过无融合生殖方式结实,而且这两种生殖方式获得的种子均能萌发成幼苗。焕镛木的繁育系统为兼性无融合生殖,这是木兰科植物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的首次报道。因此,国际植物学界把对木兰科植物的研究视为研究植物进化史的关键,这其中对焕镛木的研究更为重中之重。

  焕镛木树干通直,木材材质优良,容易加工,可做建筑、家具、细木工等优良用材;花、叶、枝可提炼名贵植物香精。它树姿优美,树冠浓密,为庭园观赏的佳木。种皮有非常愉快的香气,它的种皮精油在香料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焕镛木种子具有休眠的特点,鼠类会对种子长期取食,但即使是在无鼠类危害的情况,焕镛木种子的萌发率也很低。其外种皮含有丰富的油质,因林地潮湿,种子容易腐烂。即便人工播种情况,仍然很低。其种子的假珠柄处下凹,常带有残余的种皮,很难冲洗干净,导致不少种子发霉甚至腐烂,种胚坏死,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但是通过温水(40℃、60℃),赤霉素(100mg/L、200mg/L、300mg/L)及双氧水浸种处理均可促进焕镛木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其中以200mg/L赤霉素处理48小时效果最好,发芽率达61.1%。而浓硫酸和80℃的热水浸种处理会损伤种胚,抑制种子发芽。

  另外,焕镛木雄株和雌株在花期物候上存在差异,雌株在结实上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在野外,其花以虫媒传粉为主,雄株的访花昆虫有30种,雌株访花昆虫仅14种,雌株和雄株共有的访花昆虫仅6种。与焕镛木同花期时为植物共17种,其访花昆虫种类大部分与焕镛木的访花昆虫种类相同,蜂类和蝶类均非焕镛木的传粉者,其结实率低的原因不仅与访花昆虫种类少和访花频率少有关,更与其缺乏有效的传粉昆虫有关。所以,结实率和萌发率同时限制了焕镛木自然更新能力,林下幼树、幼苗极少。

  (掌上春城 2022年7月16日)

  来源:https://m.kmzscc.com/zsccv8//art-411646.html?obj_id=411646&open_type=40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