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学习时报】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  发布时间:2021-12-17  |  作者:谢雪丹,邓涛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组成部分,其中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衡量一定区域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客观指标。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共收录动物界56000种,植物界38394种,真菌界15095种。中国是目前唯一一个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是实施“爱知目标”(指联合国制定的一个2011—2020年的生物多样性目标)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清醒认识目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仍在加速恶化,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物种灭绝正在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如不采取行动,许多物种将在数十年内灭绝,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正在加速消失。如为了满足食物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将继续开垦土地,科学家通过模型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近90%的陆生脊椎动物物种都可能会失去部分栖息地,随之消失的还有分布于这些栖息地的大量物种和生态系统。同时,外来入侵生物通过减少种群遗传变异、侵蚀物种基因库、抢占栖息地等方式严重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有近800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生物中,我国有51种,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口剧增、陆地和海洋使用方式的变化、栖息地减少、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严重威胁地球生物多样性,我国也不例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要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首先需通过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工作获取全面精准的本底资料,夯实根基,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顺利实施。

  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充分理解加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一是地球上有多少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基础问题,而持续开展生物资源调查、采集和分类研究对摸清生物物种数量起到关键作用。至今科学家还无法准确回答地球上有多少物种,一方面是随着调查的持续,新分类群正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创新发展和持续深入研究,部分类群不断被修订与组合,新物种形成和原物种灭绝同步进行,生物多样性一直处于动态变化。据估算,陆地上现有物种的86%和海洋中91%的物种仍有待分类学描述。

  二是全面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和保护是持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每一物种承载的基因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如果一个物种在人类还来不及认识和了解它的时候就已经灭绝消失的话,人类将永远失去探索和利用这一宝贵生物资源的机会。另外,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物种灭绝或生态系统失衡。目前,100多万个正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是不太受关注的物种,或还没被鉴定的物种。因此,需加快落实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弄清生物多样性现状,支撑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一是明确地方各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责任,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落实各级地方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上下联动开展科学部署和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引导型投资基金、资金补助等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有效保障条件和措施。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实际落实责任目标,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职责,合理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切实执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保护工作。

  二是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强调保护实施效果。相关部门应重视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成效指标和评价体系,设立清晰可量化的实施标准,将保护成效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之一,强调优先区域调查和保护执行力度,全面提升实施效果。执行部门和团体应建立绩效自我评价体系,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夯实调查和保护基本功,加强合作和学科交叉,聚焦重点区域和关键问题,扎实完成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目标,围绕目标开展绩效自我评价,自下而上形成合力。及时发布调查与保护成果,有序更新区域、国家、地方的系列物种名录、调查数据,建设全球和区域性研究网络平台,制定数据标准,保障数据安全,逐步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共享。

  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制度落实成效。各地应探索并制定生物多样性专门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结合自身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针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突出保护重点,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建立生物多样性调查规划与监测预警制度、损害赔偿与保护补偿制度、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惠益分享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等,依法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同时,根据地方生物多样性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完善保护和管理措施,优化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布局,严厉打击破坏和违法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行为,科学合理处理好调查、保护与民生的关系。

  四是增强全民生态和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普及和教育,鼓励博物馆、标本馆、社会团体、社区组织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陈列展览和科普活动,激励科学家面向公众开展宣传和咨询服务,鼓励学者走进校园进行科普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升全社会的生态和保护意识,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学习时报》(2021年11月22日 A7版) 

  来源:http://152.136.34.60/html/2021-11/22/nw.D110000xxsb_20211122_4-A7.htm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