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消失30余年的珍稀菌种“芳香鬼笔”再次现身我国野外。
刘建伟摄 ◆本报记者 张黎 作为世界四大名菌之一,羊肚菌一度国际市场价格高昂。 “这两年价格大幅下降,从每公斤1000多元降到了两三百元,是源于人工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让羊肚菌走进千家万户,人人都能吃得起。” 提起羊肚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一脸笑意。正是他和研究团队一起,突破了羊肚菌人工种植的高产、稳产技术。 看似只是饱了口福、减少支出,可背后却折射出真菌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让百姓真正从中受益。 COP15期间,一场以“生物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采访活动吸引众多媒体。与会专家学者也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分享了他们通过科学研究与探索,使得多样生物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上,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加强科学研究,真菌种植助力守护野生资源带来经济效益 全球已知的野生食用菌有2500余种,我国约有1000种,而云南就有近900种。这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野生菌王国”。 文章开头提及的羊肚菌,其产量极其有限,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大量采集导致遗传资源的濒临灭绝。 为了真菌资源的保护,2003年,一次偶然的科考,杨祝良发现,在云南丽江鲁甸乡,当地居民在人工种植羊肚菌。 这让从事高等真菌多样性及资源利用研究的杨祝良非常兴奋,他随即和团队一起开展研究,将重要真菌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扬光大。 通过15年的持续努力,研究团队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在全国累计示范种植达1.68万余亩,经济效益达1.5亿余元,有效助力了边远山区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显著减少了对野生羊肚菌的采集。 可以说,羊肚菌的成功栽培,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自然资源。 在采访现场,远程连线杨祝良的博士研究生刘建伟,更是有令人意外的惊喜。 “此时,我们正在野外考察。”刘建伟在户外的一片密林中介绍此次考察的成果,“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以往在10月菌类基本没有了,可这次我们收集到了300多个标本。” 刘建伟还展示了考察中的重大成果,找到了近30余年未见的珍稀菌种“芳香鬼笔”,只见其比人的手掌还长,模样看起来还和羊肚菌有些相似。 杨祝良对此解答说,菌子多了,反映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菌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良好的环境才能提供适宜它们生存的空间。 不仅如此,野生菌还改变了人的命运。刘建伟就是楚雄的彝族青年,从小与野生菌打交道的他,走上了研究野生菌、促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道路。 只有生态好了以后,这些我们看不见的真菌才能够在森林以及各种生态系统中发挥它应有的生态功能。“它的价值可谓是巨大的。” 杨祝良表示,我国科研人员也因此在科学杂志上呼吁,将大型真菌纳入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努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应有的新贡献。 利用植物天然特性开发生态产品,恢复性种植守护资源宝库 一生致力于发掘和应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开发植物资源宝库,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已近84岁高龄的裴盛基也通过“云连线”的方式,现身此次主题采访活动。 作为中国著名民族植物学家,裴盛基提出了“民族传统文化信仰为保护自然生态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观点,把散落在云南大地上的植物学智慧串联起来。 “传统的生态智慧中蕴含着保护利用的理念,在当下,我们更要丰富文化的传承,继续为植物学的研究和多样性保护积蓄力量。”裴盛基向媒体介绍起自己最新的“大动作”,那就是利用天然植物特性,开发研制民族护肤产品。 高山植物有得天独厚的价值,比如跳蚤草,就有防蚊、消炎的功效。裴盛基介绍说,这种植物一度消失,而生态产品的开发,则对跳蚤草开展恢复性种植,确保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就在今年7月,裴盛基还联手小红书网络平台,开设了“裴爷爷讲植物”的科普视频专栏,破圈出道。 “自然植物、优美生态的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我希望利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正如此次习近平主席在COP15中所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裴盛基如是说。 《中国环境报》(2021年10月14日 第2版) 来源: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10/14/content_70449.htm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