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这是10月12日拍摄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会标。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新华社昆明10月13日电 题:从“一滴水”透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滴水珠。 底部是饱满的圆弧,两侧向上延伸,像母亲的手,托起稚嫩的孩童、珍稀的动植物,哺育滋养万物。 这一水滴状的图案是正在中国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会标。它不仅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远寓意,也可令我们一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果。 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这是7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拍摄的西畴青冈幼果。新华社发 “结果了!” 最近,在进行迁地保护研究13年后,极度濒危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西畴青冈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首次结实,实现“从种子到种子”的迁地保护。 “这一危在旦夕的珍稀植物从灭绝警戒线上被抢救回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说。 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但是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并存。调查显示,全省2000余种高等植物和50%以上脊椎动物的生存处于受威胁状态。 西畴青冈就是命悬一线的濒危植物之一,目前该物种野外居群仅发现6个分布点共17株。 2008年,为了对西畴青冈进行抢救性保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浙昆研究组从文山州富宁县采集了一批西畴青冈种子开展繁育技术研究,成功培育了一批苗木,2010年定植于园区开展迁地保护生物学观察研究,其中1株定植于昆明植物园原科研办公楼前。 在植物园丰富的人工植物群落里,这株西畴青冈极不显眼。年年岁岁,身旁的植物花开花落。终于,经过十余年的等待,今年7月10日这株西畴青冈结出了形似小馒头的幼果。 “很多濒危植物不是把它们圈起来或拿来栽活几个样板就了事,而是要保护其种群数量稳定恢复增长,还要发掘其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让其产生多重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孙卫邦说。 如今,富宁县已建立起西畴青冈保护小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保护团队先后成功培育苗木2000余株,并开展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与种群恢复重建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共定植苗木1600余株。 早在2005年,云南就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目前,云南已建立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突破了36个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漾濞槭、华盖木等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已脱离灭绝威胁。 动物:中国特有长臂猿数量逐渐增长
这是5月拍摄的海南长臂猿B群幼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它有一张巴掌大的小脸,头上“戴”一顶“黑帽”格外惹眼,这是中国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今年9月5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宣布海南长臂猿迎来两只婴猿,其种群数量也随之恢复至35只。 海南长臂猿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的物种,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恢复其栖息地生态,自2005年起,海南林业部门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超30万株它们喜食的乡土树种。 今年55岁的王进强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海南长臂猿监测队的一员,每个月他和队员都要在山里住上5天,跟踪监测这些雨林“精灵”。 他们通常凌晨4点起床,天亮之前就得赶到监听点,一路追寻着高亢清亮的猿鸣,统计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记录其生活习性等信息,并拍摄照片和视频。 常年在热带雨林行走,王进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十分熟悉,尤其是海南长臂猿的喜食树种。岭南山竹子、胭脂、黄桐、海南木莲……国庆节假期,王进强带着10多名工人进山,种植长臂猿喜欢采食的树种。今年7月下旬至今,他们已种植树苗约1万株。 “这一方面是对热带雨林进行生态恢复,另一方面通过人工干预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有利于它们更好繁衍。”王进强说。 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同年4月成立,保护海南长臂猿被列为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2020年8月,国家林草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中国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这些海南岛的“原住居民”数量得到艰难恢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此前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20种长臂猿中,仅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并缓慢增长。 生态:祁连山生态系统恢复向好
这是8月11日拍摄的祁连山美景。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55岁的马玉林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草达坂村。2007年起,他在家附近的一家石棉加工厂当机修工。那时,经他和工人们加工的石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湖北、四川等地。 “每天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是挺大的,虽然有着不错的收入,但石棉矿污染环境,这对祁连山保护并不是一件好事。”马玉林回忆,2014年,他工作的石棉厂被关停。 祁连山跨甘肃、青海两省,是中国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中国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曾经,这里丰厚的矿产吸引资本挺进深山。2017年9月,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此后,当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 2017年起,马玉林的家乡祁连县投入6.13亿元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从无主矿恢复到破碎景观治理,从河流综合治理到周边农村环境整治,尽最大努力还原祁连山原貌。 如今,在距祁连县城约10公里的小八宝,弯弯的河道、涓涓的流水和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加上成片的灌木林,让这里显得壮阔美丽。 雪山冰川、森林草原共同构成良好生态,祁连山也成为珍稀野生动物“诗意的栖息地”。红外线相机多次记录下雪豹、荒漠猫等的活动踪迹,这些频现的旗舰物种也说明祁连山生态系统不断向好。 巍峨的群山、纵横的河湖、无边的草原……这些都仿若一扇窗口,在世界第三极向人们展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记者齐菲、孟佳、赵珮然、周慧敏、李琳海) (新华网 2021年10月13日) 来源:http://yn.news.cn/reporter/2021-10/13/c_1310241876.htm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