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云南经济日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文章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  发布时间:2020-12-09  |  作者:孔垂炼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明年5月,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大会”),将在昆明举办。

  为迎接COP15大会,以积极行动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春城之约”,12月3日至12月6日,本报记者跟随云南生物多样性集中采访团先后深入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地进行实地采访,集中报道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就,以及生物多样性整体风貌。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云南举全省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中就明确肯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率先在全国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

  作为本次集中采访首站,12月3日下午,记者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实地采访。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拥有全国唯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据介绍,2009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成国际标准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依托该种质资源库,云南省对国家重要野生生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截至2019年12月,资源库共收集保存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23546种,共248593份/株/条。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0285种,共82746份,占中国种子植物物种总数的35.2%。该种质资源库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植物种子库。

  2004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2005年,云南正式启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2008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全国成功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2010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明确了112个保护对象。2013年,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被树立为典型,经验被全国借鉴。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云南全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成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桐、云南金钱槭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从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在云南省越冬的黑颈鹤从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

  此外,近年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会同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率先在全国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以及《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名录(2019版)》等,为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云南省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成全国首个化石类自然博物馆

  12月4日,集中采访第二站到达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探寻生命的起源与演进奥秘,感受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独特。

  在该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了活灵活现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实证、“昆明鱼”化石标本等。这些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各个地质时期的6万余件珍稀化石和现生动植物标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内,采用VR、AR、OLED柔性屏幕等现代声光电和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技术,鲜活地讲述地球生命多样性的起源及演化,突出澄江古生物化石的重要价值。

  据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介绍,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是保存澄江化石群的核心区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实证,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澄江生物群自1984年被侯先光教授发现以来,已发现了20个门类、280余种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于2014年2月开工建设,2020年8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成为全国首个化石类自然博物馆。该博物馆收藏了6万余件珍稀藏品,其中,澄江生物化石5万件,其他地质时期化石及现生动物标本1万余件。

  据介绍,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开放3个月以来,累计接待参观游客30万余人(次),已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生命科学教育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推动实施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

  12月5日,云南生物多样性集中采访团走进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这里,记者有幸与多种奇特的动植物邂逅,其中包括昆虫界的“明星”——外形粉红淡雅形似兰花的兰花螳螂、通过抢救性保护和人工繁育方式获得的白旗兜兰、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树种龙脑香科植物,以及榕树气生根在石崖上形成的“树瀑布”奇观等,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淋漓尽致。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我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于1959年领导创建,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西双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现收集有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多年来,该植物园开展以森林生态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全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据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胡华斌介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的牵头单位,近年来,推动实施了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通过本土植物受威胁等级评估、野外核查、针对性地开展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科普教育等手段,确保本土植物不再有生态灭绝的危险。截至2019年末,已有2620种严重受威胁本土植物在植物园内得到有效保护,占受威胁植物总数的42%,其中62种植物已开始野外回归工作。许多植物的特殊用途被发掘,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近几年对特色油料植物星油藤、风电行业急需的轻木以及驱避蚊子和跳蚤的勐腊毛麝香(也叫跳蚤草,对防治登革热有一定作用)等植物的开发利用。同时,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建言献策,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已有11份建议报告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此外,云南省作为国家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试点示范省份之一,在西双版纳州开展的“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框架项目”,为国家建立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供了借鉴。(记者 孔垂炼)

  《云南经济日报》(2020年12月8日 第1版)

  来源:http://jjrbpaper.yunnan.cn/html/2020-12/08/content_1382623.htm?div=-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