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无线昆明讯 12月3日,“万物生长 万物和谐——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集中采访活动启动。采访第一站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接下来的三天里,采访团还将深入澄江、西双版纳,探秘云南生物多样性,为明年COP15大会的召开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启动仪式后,各媒体开启了第一天在昆明的采访,走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记者带着疑问,探秘野生植物种子的保存、制作等全过程。在地下负一层的永久保存库里,储存了大量的野生植物种子。
2009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成国际标准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保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代性。“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开拓了设施保存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的我们现在未知的基因片段,它们对未来的研究有很大的用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高级工程师郭云刚介绍道,10多年来,该所依托种质资源库,对国家重要野生生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
截至2019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23546种,共248593份/株/条。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0285种共82746份,占中国种子植物物种总数的35.2%,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植物种子库。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拯救珍稀濒危物种 据介绍,2008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全国成功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2013年,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被树立为典型,经验被全国借鉴。
目前,全省已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设了14个保护小区(保护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受保护对象物种达44个。华盖木、漾濞槭、巧家五针松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种群10万余株,回归3000多株,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等已开花,部分种类能正常结实。 承担多项COP15任务 “一宫一线多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了多项任务。其中包括建设扶荔宫生物多样性体验园、举办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峰会、策划云南省生物多样展览等。目前,“一宫一线多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宏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李宏伟介绍,“一宫”就是扶荔宫,是一个温室群,主要展示温带高山亚热带、热带的植物、整体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一线” 就是各个地方专门园区的建设,体现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当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代表中国、代表云南,向世界展示昆明或者云南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 筹建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昆明分部 随后,媒体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参观珊瑚礁物种育种实验室、比较基因组学实验室等。
198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野生动物细胞库,1992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保护生物学中心。与云南省合作共建昆明动物博物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近90万号,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收藏量最丰富的动物专题博物馆。其中,杨君兴团队从事的云南珍稀土著鱼类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成功破解了十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及种群扩繁技术;成功挽救了一些极小种群的濒危物种,其中包括滇池金线鲃。 眼下,昆明动物所正以生物多样性数据中心为基础,积极筹建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昆明分部,并向世界“第三级”不断发起探索,对青藏高原空白、薄弱与关键区,如喜马拉雅、亚洲水塔等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各媒体记者还将前往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地采访,向世界展示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成绩。 (无线昆明 2020年12月4日)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