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当天,我省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昆明市启动“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等系列公众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知识,同时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大会)在昆明举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植物王国”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是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屏障。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对云南的馈赠,守护好这片美丽家园是云南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多项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多举措开展保护 完善的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的基石。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 2019年,我省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一湖一条例”,丽江拉市海、昭通大山包等9个保护区实现了“一区一法”。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施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 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的同时,我省深入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畜禽品种遗传资源、极小种群物种及一些重要物种的专项调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先后建立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云南自然保护区、云南植物标本等一批数据库,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成有力支撑。普洱市景东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试点。 通过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其他保护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我省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截至目前,我省已划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矿山公园、沙漠(石漠)公园、水利风景区等11类自然保护地,保护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保护了我省最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以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为着力点,我省不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走私、贩运、破坏生物资源等违法活动进行专项整治。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联动机制,加大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形成防范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工作合力。 在长期的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中,我省建立了与英国、荷兰、挪威、瑞典、西班牙、德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区域政府间的对话交流机制,签署了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保护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和资金;在“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积极参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合作,促进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多方面结出成果 得益于多年的持续的探索和努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绿色正成为“彩云之南”最靓丽的底色。 近年来,全省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大幅增长,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多年的努力使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截至目前,我省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初步形成了由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动物繁育中心等构成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物种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巧家五针松、云南金钱槭、多歧苏铁、华盖木、亚洲象、羚牛、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滇池金线鲃、大理弓鱼等珍稀濒危或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作的深入开展,全省85%的重要物种得以保护。 通过建立包括自然保护区、原生境保护小区、保种场、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库(圃)、基因库等在内的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全省遗传资源保护卓有成效。依托植物园、树木园、药园、种质资源库等设施,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持续增加。种质资源评价、驯化进展顺利,成功驯化天麻、灯盏花、铁皮石斛、龙血树、红豆杉等20余个药用植物品种。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我省探索合理开展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大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 随着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优势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澳洲坚果种植和生产基地,花卉、咖啡、坚果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黑颈鹤、犀鸟、滇金丝猴、亚洲象、白眉长臂猿等成为生态旅游名片,保山百花岭村赢得了“中国社区共管第一村”“中国森林观鸟第一村”“中国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誉。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通过开展草果、重楼、羊肚菌等云药、云菌林下特色种植和独龙牛畜禽资源特色养殖,带动“直过民族”——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 放眼云岭大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云南,早已成为共识和自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成为助推云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 本报记者 胡晓蓉 《云南日报》(2020年5月23日 第08版) 来源: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20-05/23/content_1348501.htm?div=-1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