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这是杜鹃的种子,外观上特别像一个糖果,两边收紧。”“这是菊科的种子,它跟蒲公英有点类似,冠毛可以增加它在空气中的浮力,从而在风中传播得更远。”……在种子管理员李慧的介绍下,看似不起眼的种子,显微镜下却呈现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的图案,使人对种子世界充满着无限遐想。 位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藏的野生植物种子占全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3,是全球第二个种子保存超过万种的种质资源保存设施。科研人员利用显微镜等仪器,见证了很多微小的种子。 科研人员说,通过开展种子形态拍摄工作,有助于向公众展示神秘而多姿多彩的种子世界,科普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种子科学知识,让大众充分认识到种质资源库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而促进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自觉保护,并加大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曾说过:“自然界的伟大清楚地显示在它最细微的地方。”种子就是一个铁证,经过几亿年的进化,植物形成了独特的有着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胚型的种子。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绝不是夸张之词。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如今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春城晚报》(2019年2月22日 A09版) 来源:http://ccwb.yunnan.cn/html/2019-02/22/content_1267220.htm?div=-1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