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许建初
许建初揭幕《山地未来:来自世界山地的灵感和创新》新书发布活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开展了深入科技合作。在农用林业研究方面,中国与世界农用林业中心(ICRAF)共同通过农林复合的途径,在改善全球贫困状况和解决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方面作了诸多努力。 ICRAF总部位于肯尼亚内罗毕,作为全球六大区域办公室之一,ICRAF 北京办公室负责协调东亚与中亚区域国家的农用林业研究与推广。 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ICRAF东亚与中亚区域办公室负责人许建初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建设成为具有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特色鲜明、贡献突出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合作平台,成为退化山地生态修复、农林复合系统构建的创新示范基地,以及我国山地生态系统和农业复合经营等研究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平台。” 创新体制搭建合作平台 为了解决农用林业研究方面的交叉学科问题,2002年开始,许建初牵线搭桥,将ICRAF引进到中国。当年8月,ICRAF 在云南成立昆明办公室,在西南开展退耕还林与生态修复研究。2007年随着北京办公室正式成立,ICRAF在中国进行了科研体制、国际合作和人才引进方面的有益探索。 数据显示,2010 年来依托有关科研院校,ICRAF已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现有在读研究生15名。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博士后萨拉隆·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的工作是为了解决全人类全球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在这里工作。” 许建初说:“目前ICRAF在中国形成了一支国际化的研究队伍,主要有两个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分别为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及农用林业与可持续畜牧业联合实验室。” 据了解,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由中国科学院与世界农用林业中心联合成立,作为一个应用型研究平台,科研人员长期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山地国家如东南亚湄公河次区域山地、南亚喜马拉雅山地、中亚帕米尔高原以及东非高地。 农用林业与可持续畜牧业联合实验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牧兽医研究所和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中国办公室共同管理,“实验室围绕木本饲料作物资源综合评价、农林牧复合经营与循环利用、环境微生物生态多样性和养分循环及畜牧业低碳减排等主题,推动农用林业资源整合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许建初说。 国际合作取得一流科研成果 自ICRAF在中国开展科研工作的8年时间里,许建初见证了它的发展全过程,也亲自参与了大部分科研工作。提起取得的科研成果,他如数家珍:“我们初步完成了非洲木本农用林业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我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完成了189种、2000多份非洲木本植物的备份储存,填补了非洲木本种质资源在我国系统保存的空白。” 与此同时,ICRAF在全球茶树遗传资源、非洲蓖麻种质资源、中非牛角瓜、中亚野生核桃等重要木本作物资源调查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初步筛选了优质木本种质资源,为构建农林复合系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许建初说:“在长期的国际合作中,我们会寻找相同气候带上的地区和国家,例如云南与埃塞俄比亚、红河干热河谷与撒哈拉南部在气候方面很相似,我们将我国创新成果介绍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进行‘一对一’的比较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移与科技协同创新。” 在澜沧江—湄公河地区,ICRAF根据不同森林类型建立了10个大型真菌监测样地,发现了真菌新种近500种,已经描述发表200余种,初步筛选了具有市场价值的野生食用真菌108种,成功驯化栽培5 个新种野生食用真菌,在林下菌物经济、农林复合系统构建与生态产业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除此之外,他们还开发了全球尺度农用林业碳汇计量方法,协助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FAO完成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学,成为我国首个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农业减排方法学。 “我们参与制定了全球首个行业《可持续天然橡胶指南》,为我国农业种植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系统试验示范了云南磷矿废弃地《农林复合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修复重建矿山废弃地5000亩,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质的飞跃。”许建初说。 筹建山地未来创新中心 中国是个山地国家,山地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山地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山区肩负着生态安全屏障、生物资源贮备、经济增益配套、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等多重战略功能。 许建初说:“山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蕴藏了大量生物物种和基因资源,但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远不能满足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自然环境退化、贫困与经济增长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这样的现实环境,2017年ICRAF推进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红河县政府筹建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与三千亩示范基地,引种筛选非洲特色农用林业树种,建立非洲复合种植示范园;结合联合国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与我国山地农业系统,推进林下经济、木本饲料与农林牧复合经营、生态产业的产学研用示范基地建设。 红河县委书记张智俊说:“红河马帮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将再次书写高原农耕文明与南方丝路经济新篇章。” 许建初告诉记者,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将建设成为我国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高原特色智慧农业孵化基地,非洲、东南亚与南美山地种质资源活基因库与保育基地,“一带一路”建设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和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知识传播基地。 不仅如此,许建初谋划未来进一步拓宽澜湄地区周边国家合作渠道,培养复合型农业科技国际领军人才;推动中印两国在气候变化与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开展中亚帕米尔高原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在即,我们将依托中非农业‘10 + 10’合作计划,推动非洲牛角瓜天然纤维植物开发,积极参与非洲‘绿色长城’生态修复与中非农业合作。”许建初表示。 《中国科学报》(2018年9月3日 第6版) 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9/338715.shtm?id=338715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