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人民网】金针菇竟然是个新物种 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文章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时间:2018-07-09  |  作者:徐前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冬菇(Flammulina-filiformis)(a.-野生个体;b.-栽培白化体)又名“金针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人民网昆明7月6日电 (徐前)在超市里,人们常常会看到一种菌盖很小但菌柄细长的白色食用菌,商品名叫“金针菇”。金针菇是我国最重要的栽培食用菌之一,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效,2015年产量达261万吨,按产量在我国食用菌中排第4位。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杨祝良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发现,从东亚“冬菇”驯化而来的“金针菇”与原初描述于欧洲的毛腿金针菇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为此该团队给“冬菇”或“金针菇”起了一个学名,即“F. filiformis”。至此,金针菇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借用80余年的身份证终于可以物归原主了。

  在自然界中,这种真菌喜好低温,常在冬季出菇,故又名“冬菇”。在外形上,野生的“冬菇”与栽培的“金针菇”面目全非,判若两物。事实上,利用从冬菇个体上分离得到的菌株,科学家经过大量驯化、杂交、选育等过程,最终才获得了具有重要食用经济价值的“金针菇”。

  在形态特征上,由于我国、日本等地分布的“冬菇”与欧洲分布的毛腿冬菇(Flammulina velutipes)十分相似,因此人们就将东亚野生的冬菇和栽培的“金针菇”冠上“Flammulina velutipes”这一学名,沿用至今,长达80余年。

  冬菇属(Flammulina)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人们曾对该属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过一些研究,发现分布于东亚的“金针菇”与原初描述于欧洲的毛腿冬菇存在差异。但由于研究深度不够,人们对东亚的“冬菇”或“金针菇”的分类问题并未解决。

  在多年野外标本采集和菌种分离积累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杨祝良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研究了欧洲、东亚和北美洲该属的标本和菌株,根据形态解剖、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交配型基因及基因组SSR分子标记遗传结构分析所得证据,发现该属共有12个物种,我国有6种、是该属物种多样性中心。研究还发现,近年来韩国和日本相继公布的“Flammulina velutipes”的基因组数据所用的测序菌株皆应为“F. filiformis”。此外,研究还发现该属另一新种,即芬兰冬菇(F. finlandica)。本研究为冬菇属的物种多样性认识、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为今后基于基因组、基因工程等手段精准挖掘和利用该属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CB1383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270074)的资助,相关论文发表在Mycological Progress上。

  (人民网客户端 2018年7月6日)

  来源:http://m.people.cn/n4/2018/0706/c1420-11248526.html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