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昨日,昆明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第四季·第五站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名“小植物学家”走进了被称为野生植物“诺亚方舟”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下简称种质资源库),一探种子的奥秘所在。 大开眼界 神奇种子的“旅行”本领 全身长有小尖刺的种子,长有两个小芽犹如降落伞的种子,一张张飞舞的薄纸片竟然也是一种植物的种子……走进种质资源库,各种形态各异的种子,令20名“小植物学家”大开眼界。 “什么植物才有种子呢?只有高等植物才有种子。”“这些种子为什么会长成不同的样子?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种子的类型也会有所变化。”种质资源库科普工作人员林晨一边带领孩子们参观资源库,一边向小朋友介绍着植物种子的知识。 炮弹果,成熟后果实会爆炸开,将自己的种子“喷射”出去;望天树的果实长着两只“翅膀”,从高处掉落时能缓慢降落,避免摔伤自己;千张纸的果实像纸一样轻,微风一吹,它便飞走了……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水力传播、人力传播和自力传播,植物种子很“聪明”,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小植物学家”之一的张姝铃说:“这些植物种子真的很神奇啊。不过种子里我还是最喜欢千张纸的种子,它像蒲公英一样是依靠风力传播的。” 除陈列区外,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要属种子墙。种子墙是上海世博会撤展后存留在资源库里的,一块约3平方米的墙面上储存了1700多种植物种子,黄豆、花生、玉米、葵花子……在这里,“小植物学家”收获了满满的科学知识,刘盛锦说:“小学6年级的书本上有生物多样性的课文,经过今天的学习,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启迪 打开孩子探究的大门 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位于云南省巧家县的珍稀树种——巧家五针松;濒危植物滇牡丹、喜马拉雅红豆杉……种质资源库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 科普之后是实践,在种质资源库种子清理员李桂花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室外采摘枸骨的果实。枸骨红果满枝,其果实有点像“火把果”,但不可食用。将采摘好的果实运回清理室,戴上橡胶手套,把果实放在漏网内,并泡在水中,用一个橡胶塞反复研磨果实。红色的果实“外衣”剥落后,露出了枸骨淡黄色的种子。 清理后的种子,还要经过X光照射、挑选质量、低温冷藏等多道工序,最终才能入库保存。据悉,种质资源库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两个按国际标准建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之一,目前,资源库已经收集保存植物种子8000余种,占我国野生植物特种的28%。“小植物学家”叶昊宸说:“经过今天的实践,我知道保存一颗种子真的很不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对种子科学更感兴趣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需要从孩子开始。依托昆明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让孩子走进种质资源库,就是为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启迪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不仅能拓展的思维,还能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保护自己。 记者蔡晓磊报道 《昆明日报》(2017年12月17日 A02版)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