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水城县蟠龙镇院坝村的真实写照。今年5月份以来,中国科学院派驻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院坝村党委第一书记韩力结合院坝村山多、树多、耕地少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研究,先后种植了名贵菌类黑松露、云茸,以“长短结合”,在治理荒山、石漠化的同时,更有助于院坝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长”:周期长,收益高 “你看,这就是黑松露的树苗,刚开始种才有几十公分高,才过几个月就长高了一大截。”来到院坝村一座山下,韩力指着眼前的树苗告诉记者,在几个月前,这座山还只是一座荒山,而今却被村民们命名为“宝露山”。 今年5月份,中国科学院为院坝村提供了扶贫资金,韩力根据院坝村的实际情况和气候、土壤等特点,开始着手实施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项目——《名贵菌类原生态种植暨石漠化荒山治理项目》。 “我们将这座山上的土壤、岩石、水都进行了充分的化验,研究证明这里很适合种植黑松露,黑松露的身价与鱼子酱、鹅肝酱等高级美食并列。它的生长条件比较苛刻,种下黑松露树苗3年以后可以结黑松露,但是其产量非常稀少,每株树苗的黑松露产量从几十克到几百克不等,所以它价格相当昂贵,新鲜的黑松露销售额达2000元/斤以上。”韩力介绍,除了经济效益高,因为黑松露树苗都是种在石头缝里,树苗长大后,它的根部会包裹住岩石,还大大有利于石漠化荒山的治理。等上面的树长大了,下面长出了松露,荒山不仅变为青山,更可以变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山上一共种植了500余株黑松露树苗。“一年种植终身受益”,村民对这个科技项目都非常感兴趣,也很支持,因此把曾经的这座荒山命名为“宝露山”。 “短”:周期短,见效快 长期扶贫项目的周期较长,见效慢。为了弥补这个缺点,今年6月底,韩力又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购买了云茸的菌种,将菌种种植在4亩土地里进行原生态种植。自8月底以来,云茸就已经喜获丰收了。 云茸学名大球盖菇,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培育的菌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栽培简易、市场价格好等优点。云茸属珍稀品种,因其外表酷似名贵野生食用菌松茸而得名,目前的种植面积有限,市场需求和潜力巨大。在院坝村的“云茸种植示范基地”里,眼前是一片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看着这些“荒地”,你可能不会想到,扒开这些杂草,里面可是大有文章。“这是6月份种植的,现在已经出菇近两个月了,都还在不停地出,这是一个很好的短期扶贫项目,每亩产2000斤左右。”采下一朵拳头般大的云茸,色泽鲜艳诱人。 据韩力介绍,云茸不同于其它食用菌,可直接利用生料基料发酵,在农田、果园、林地等野外条件下进行栽培,生产的食用菌具有自然、生态的特点,品质与口感较好。而且,该生态栽培模式,在生产食用菌的同时,将锯末、秸秆、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还田,3个月可见效,一年可以种两季,不用搭建大棚,原生态种植,对土壤的持续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被誉为“具有长期效应的短期项目”。 云茸原本是需要3个月的生长期,但是由于院坝村的土壤、气候、雨水等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经过56天的管护和生长,于8月底,长出了第一批云茸蘑菇,所出的云茸最多的一天出菇120多斤。由于生长条件较好,此次出菇的期限也由原本的1个月持续了到现在近2个月,零售价格为28元/斤。 目前,院坝村的4亩云茸已经试种成功,所产的云茸主供市内大型餐馆、单位食堂,市民若需购买,10斤以上即可免费送货。 据了解,“云茸种植示范基地”由院坝村党委牵头,党建引领促脱贫,一名返乡农民工带领8个贫困户具体落实,覆盖21人。分红模式以“541形式”,合作社占5成,贫困户占4成,村集体占1成。村民们都表示,这一科技扶贫产业让院坝村空闲的山地出“金子”了。 (人民网 2017年10月27日) 来源:http://gz.people.com.cn/n2/2017/1027/c374445-30863427.html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