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魅力昆明,健康春城。25日,在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举办之际,昆明市在深圳举办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项目推介会和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国际专家咨询会,借助全球植物学界顶尖的科学家、学者和行业专家齐聚深圳的难得契机,聚焦全球目光、凝聚各方智慧,努力将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大型植物博物馆。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程连元出席活动。 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项目推介会邀请了参加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国内外嘉宾、中国科学院“三园两所”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出席。 程连元代表市委、市政府和726万春城各族人民对各位专家、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的有关情况。程连元说,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具备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可谓顺“天时”;云南立体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几乎所有植物品种,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环境适宜植物生长和人类安居,为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可谓占“地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支持、国家顶级科研机构在昆的落地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植物资源研究、保护、开发的高度关注,为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提供了政策、人才、舆论等多方支持,可谓享“人和”。 程连元表示,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的筹建必将为同步建设的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两者将共同助力将昆明打造成为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健康产业发达、健康服务完善、健康品牌靓丽、健康文化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健康之城”。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毫无保留地为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国际专家咨询会邀请了多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英国爱丁堡植物园、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昆明分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等国内外顶级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咨询。与会专家们畅所欲言,以国际化的视野对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的理念、构想、建设、布局、运营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期间,程连元还会见了部分植物园或自然历史博物馆领域顶级专家,并向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规划建设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希望受聘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将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打造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大型植物博物馆。 市领导柳文炜、金幼和、孙涛、李茂忠、赵学农等参加上述活动。 国际植物学大会有117年的历史,是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被誉为植物科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每6年举办一次,迄今已走过全球12个国家16座城市。 在国家植物博物馆项目推介会上的致辞 (2017年7月25日) 程连元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七月的深圳,绿意盎然、满目葱茏。在这繁花似锦、热情似火的美好时节,全球植物学界的科学家、学者和行业专家齐聚深圳,参加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可以说,这是盛事,也是大事,作为全球植物科学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本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以“绿色创造未来”为主题,而且首次走进中国,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植物与人类未来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近年来致力于植物资源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的高度认可。今晚,我们能够置身其中,借助这个世界平台,邀请各位植物学界的专家、学者,为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出谋划策、献智献力,深感荣幸,倍加珍惜。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和726万春城各族人民,对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一个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她就是素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的昆明,更是有着“春城”“花都”的美誉。出于对这方水土的热爱,经过积极争取,中国政府明确同意在云南省昆明市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可以说,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具备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所谓“天时”,指的是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 植物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居民”。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从人类直接食用植物开始,到人工驯化栽培,再到植物资源的研发利用,可以说,植物伴随着人类诞生、发展、前进的全过程,也是人类继续走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发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四版)》,报告显示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了解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开始积极履行植物保护义务,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护好生态和植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并强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些都为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坚实的思想支撑。 这就是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天时”。 所谓“地利”,指的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最为丰富的植物种类和资源,其中高等植物种类位居世界第三。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香料之乡”、“药物宝库”等美誉,因得天独厚的立体自然环境,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植物品种,共有高等植物274科、2076属、1.7万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云南中药材资源种类有6559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51.4%,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均居全国之首;其中植物药资源6157种,尤其是三七、天麻、云茯苓、虫草等道地药材质地优良,享有很高的声誉。 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四季都有温暖的阳光,每天都有清新的空气,平均海拔1895m,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年平均风速2.2m/s,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前三位,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健康养生资源富集,获得了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1999年,昆明市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昆明市还拥有“石林”、“轿子雪山”等一批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百里滇池宛如“高原明珠”璀璨夺目,五万亩滇池湿地绵延百公里美如仙境。这样的气候既适合植物的生长,也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居住。 这是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地利”。 所谓“人和”,指的是多方支持的强大合力。2015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017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云南考察时,对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的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明确支持。2017年5月,在国家有关方面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中国政府明确同意在云南省昆明市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 昆明市聚集了中国一大批植物学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才,具备了植物资源研究、收集和保藏的雄厚基础和人才队伍。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就将植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落地昆明,胡先骕、郑万钧、俞德浚、吴征镒等中国老一辈植物学家都长期在昆明从事科研工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植物野生种质资源库,有效保存了9484种植物种质;其植物标本馆是中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馆藏植物标本近150万份。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人们越发重视植物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中国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开发、研究等的关注度也在日益上升。 这是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的“人和”。 综上所述,在昆明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顺应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其规划建设有助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此,我还想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将同时在云南省昆明市建设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为全国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我相信,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建设必将为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而且两者将一起把昆明打造成为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健康产业发达、健康服务完善、健康品牌靓丽、健康文化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健康之城”。 在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意思是说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还需要一些助推力。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可以说是一项创举,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创新,需要凝聚国际国内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为此,恳请参加此次推介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毫无保留地为建设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最后,我再次代表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和726万春城各族人民,感谢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以及大会组委会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诚挚邀请大家到昆明走一走、看一看,在迷人的山水间欣赏秀丽风光,在和煦的阳光下呼吸新鲜空气,在真诚的交流中体验昆明各族人民群众的淳朴友情。我们将在昆明翘首以盼,期待与各位嘉宾再叙友谊,共谋发展! 谢谢大家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