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2月13日 大雾 3-6℃ 天气冷得不仅看不到太阳,似乎更看不到希望。由于树干基部的附生维管束植物和附生地衣都相对较少(甚至全无),昨天制定出新增树干基部调查区间的决定,极大地增加了苔藓小组的工作量。好在这并没有太影响我们的工作进度,因为我和姚博士对这些调查的各项环节均比较熟悉,因此苔藓小组进入状态的速度还算快。尽管汪健身兼维管束植物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但他仍然凭借多年来从事植物样方调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出众的野外植物识别能力,总能最早完成在某株特定倒木上自己所负责类群的调查和取样任务,接下来在旁边一边采集标本一边等待我们隐花植物两个组。相对“可怜”的是地衣小组,树干上密密麻麻一块接着一块的壳状地衣,只能借助铁锤敲打铲子将整块树皮铲除才能完成采集,整个过程既费时更费劲,一不留神还会酿成自残事件。显然,这些凭证标本的采集是异常艰辛的,速度自然不能奢望。不过在冷寂的山林中,不远处时不时能传来清脆的叮叮当当响声,与“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认识的植物标本采集者中,绝大多数都怀着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不管遇到的什么样的物种,他们的采集都是在战战兢兢的状态下进行的,唯恐自己的某一次伸手一不小心就将全世界最后一个个体残忍地变成标本。采集时的谨小慎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采集的速度。但在倒木上开展标本采集工作,就完全没必要有这样的顾虑了。反正这些附生植物在树干倒地之后,因为林地环境的干湿交替节律和光照强度较原来的林冠生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除少数适应能力极强的广布种外,大多数均不能继续存活,加之这些倒木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锯断、运走并充当薪炭等诸多不可预知因素的存在,我们的采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可能带着些许自责的例行公事,而是一项变成略带拯救色彩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没有在这些新倒伏树木上采集过标本的人,或许体会不到那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所激发的豪情。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这样澎湃的采集热情是会相互传染的,毕竟只有停止一切无聊的摆谈,心系本次调查采集的重大意义,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才能暂时忘却自己是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工作。 团结而紧张的合作调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采集量,收工后,大家就如何提高调查效率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后来的实际情况说明,效率这个玩意,就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一味的空谈,根本于事无补。 2月14日 大雾转小雨 4-6℃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这一天似乎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表这样的感叹。 鉴于昨天被冻得天昏地暗的惨痛经历,出门前我生平第一次同时穿上了两件T恤和两件衬衫,希望能保存足够的热量以保证努力调查采集,,出门后小雨就像我清晨的瞌睡一样一直延续着,按照以往的经验,快到水围城景区大门的时候路面会突然变干。可今天的水泥路面却一直泛着让人足以心碎的湿漉漉的微弱光芒。直到目的地已经到达了,希望才完全破灭:水围城俨然成为了雾围城!心中有些打鼓了,这次所有携带的衣服都押宝押到山上了,等会钻林子万一全部被雾水湿透该如何是好啊? 今天选择的样地位于一个东北朝向的陡坡。大量掉落在山地坡面的枝条让攀爬变得尤为困难。尽管我们在一些细节上采用了新的方法:如使用拍照的方式获取调查样方的总盖度;对倒木的测量有了更为熟练的手法;地衣小组的工作节奏也明显加快了不少。但在这个全新的 工作区间中,倒木与倒木之间不仅难于到达,而且彼此间还相距甚远,来来往往的耽搁了不少时间。原以为今天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美好期盼,刚开始便被无情的现实打回了原形。 大凡有过长期在山野间旅游、工作、修行或隐居的朋友们都知道,可能由于林间水质中富含矿物质的原因,洗过的手会变得尤为干燥,且这种感受会随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变得强烈。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穿行于密密麻麻的倒木枯枝之间,徒手抓扶着粗糙且冰冷的枝条所进行的攀爬过程是苦不堪言的,偏偏这个时候,好几个同事又被树枝划伤了手......此时,事先携带手套出门的人就幸运了,尽管戴着白色手套出现在照片中往往会被人视为“太作秀”。 下午5点左右,大雾才散去。才感受到远处斜射的阳光,还来不及发一声感叹却又要迎来晚霞了。收工前,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调侃我们这个情人节过得有点亏,但我却认为选择植物共渡佳节并无遗憾。 2月15日 雾转晴 7-13℃ 今天选择了景区外一处倒木集中的沟谷。与之前一天的陡坡相比较,这个点的倒木在可到达的难易程度上显得“友好”多了。样方的确定也自然较之前也容易了很多。 几天的协同工作,让大家有了一定的默契。虽然无人催促,但大家都不愿意成为团队中拖后腿的那一个。可有时候偏偏就遇到自己之前从来没有见到的种类,一边是一环扣一环的调查节奏,一边是让自己心动不已的新发现,真是左右为难,让人恨不得能让时间暂停一下。提前完成调查工作的队员,一般都能找到打发时间的活计,主要都是在调查倒木之外的区域对自己感兴趣的标本进行拍照和采集,唯独姚博士会主动承担选择下一棵调查倒木的任务。有时候倒木会有部分枝条悬于半空中,他也能发挥自己善于攀爬的优势行走于其间,协助还来不及上树的队友们完成调查并采集各自所需要的标本。 钝叶黄藓分布在亚洲及大洋洲的热带地区,中国苔藓志英文版记载这个种在云南并无分布。尽管之前华东师范大学的杨丽琼等老师也在大围山采集到这个种的标本,但这毕竟是KUN在大围山采到的第一份该种标本,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收获吧。这个物种多生长于高度腐烂分解的倒木上,且不耐阳光直射,有望成为评价森林受人为活动干扰程度的优良指示物种。 为了在一种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用午餐,大家一致决定强忍住饥饿,在当日工作量完成过半之后再解决干粮。下午1点半,近乎直射的阳光晒得各位有些热了,正当各位欢天喜地地拿出食物准备午餐时,头顶突然掉下一根枝条,险些砸到地衣小组的刘同学。虚惊一场感叹数番之后,原本还比较放松的心情也因为频频抬头查看是否有新的枯枝掉下而被破坏殆尽。 下午选择的几株倒木都非常有“个性”,各个小组都发现了较多之前从来没有遇到的种类。在收工前的2个小时,各组成员全部进入静默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那场景很是令人难忘。 2月16日 6-12℃ 野外调查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全天整理之前采集的堆积如山的标本,汇总各项调查数据。下午苔藓小组启程返回,结束了此次考察任务。 后记: 回想之前在标本采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仿佛也没有太多让人惊心动魄魂牵梦绕的环节。还好自己被冻了好几天,这段不算太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告诫自己珍惜使用标本的同时,也提醒各位今后出差还是不要轻易试验自己的抗寒能力…… 再次衷心感谢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屏边管理分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我们开展调查工作所给予的大力协助。对同行的四位并肩作战的队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上集回顾:http://www.kib.cas.cn/kxcb/kpwz/201406/t20140610_4134581.html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