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联合共建 > 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 > 青藏情结
left
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
青藏情结

成立青藏所昆明部的背景和经过

文章来源:昆明部  |  发布时间:2010-03-24  |  作者:杨永平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07年4月,在我所新落成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三楼,一块刻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的牌匾悄然亮相。或许是因为没有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也或许是对于成立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的背景和意义宣传不到位,偶有同事对这个“外来机构”栖身我所不解或纳闷。今年适逢我所成立七十周年,研究所在所庆六十年《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基础又组织力量补编所史。每每看到编写组成员为了厘清研究所某些历史事件,又是“翻箱倒柜”查阅资料,又是开座谈会或做专访。许多老领导和老职工可谓“搜肠刮肚”以回忆封存的历史及其细枝末节。基于上述原因,且作为参与组建昆明部的当事人和亲历者之一,我以为很有必要就成立昆明部的背景和经过留下点文字记录,为后人重编昆明植物研究所百年,甚至二百、三百年的所史提供些线索。

新机构,新模式

说到昆明部,首先要介绍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新组建的青藏高原研究所。早在2002年10月,科学院组建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筹建领导小组和筹建工作小组”,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的冰川学专家姚檀栋受命进京领导筹建工作。2003年3月3日,科学院正式任命姚檀栋任所长,高星和刘小汉两位任副所长。2003年12月2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复字〔2003〕165号红头文件下发“关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正式批准成立青藏高原研究所。有了中编委的“尚方宝剑”,科学院于2003年12月31日下发了“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四个单位的通知”(科发人教『2003』374号文件),至此,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全面启动,科学院的大家庭多了个专司青藏高原研究的新单元。

科学院的科发人教字〔2003〕374号文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该文就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学目标、研究方向、主要任务和运行模式均做了详细阐述,并明确提出青藏高原研究所要实行“一所三部”的特殊运作方式,即研究所分别在拉萨、北京、昆明设“部”。其中,拉萨部主要负责野外实验研究和支撑系统台站的运行与管理;北京部主要负责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室和开展室内科研工作,以及提供便利的国际学术交流舞台,吸引国际一流研究人才,组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等工作,部分科研骨干需在京落户;昆明部主要负责开展极端环境生物种质资源研究和建立种质资源库等工作,昆明部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这就是我所在种质库大楼有个“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的原因。

老青藏,旧情结

说到成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其背景和渊源就要追溯更远了。我们知道: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地域单元,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誉,在地学、生物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占有独特地位。自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国家对青藏高原环境和资源的调查考察极为重视,中央和地方,科研和生产部门多次组织对青藏高原的各种科学考察和调查。随着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成立,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对西藏自治区全面系统的综合考察,以及对横断山、南迦巴瓦峰、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的综合科学考察等。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报告、图件和专著,在青藏高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许多开拓性的重要进展。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高寒缺氧、辐射强烈,老一辈青藏人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攀上雪原冰川,深入高原腹地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在青藏高原研究的旗帜下,老一辈科学家们秉承创新、协作、务实和奉献的伟大“青藏精神”,不断攀登高原科学研究新高峰。在上世纪末,随着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的结束,青藏高原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国际研究领域的前沿和过去区域性路线考察的薄弱环节,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从过去的定性研究为主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研究过渡,从静态和类型的研究向动态、过程和机制研究过渡,从单一学科研究向综合研究过渡,从区域研究向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的深入研究过渡。正是基于青藏高原研究新的特点,同时也基于几代青藏人的多年宿愿,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被提到中国科学院的议事日程。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试点工作。我院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按照新的体制和模式,有计划地组建了若干新的研究单元。2000年3月中国科学院在组织专家讨论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酝酿筹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2年1月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正式宣布拟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2002年4月,我院邀请国内青藏高原研究的著名学者进行了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可行性论证。此后,为广泛听取国际科技界对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建议,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访问欧洲时与其主要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导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2+2”的国际化研究所模式,即通过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强强联合,推动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建所及国际化进程。2002年8月我院邀请各国从事青藏研究的著名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代表进行了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国际研讨会。国内外科学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院组建青藏高原研究所并献计献策。根据国家科技部的方案和国内外专家的建议,中国科学院于2002年10月组成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筹建领导小组和筹建工作小组。

昆明部启动的经过

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花落”昆明植物研究所,既有院党组的战略布局的深谋远虑,也有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带来的难得机遇。2004年3月17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二OO四度工作会议”期间,专门接见了姚檀栋所长,就青藏高原研究所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作了重要指示。路院长说,青藏高原研究所要特别关注研究所“固体地球动力学,生态环境及高原对周边和全球的影响,高原生物多样性及协同演化规律”三个方向的协调发展。但由于我所种质库立项和建设滞后,在昆明部并没有与拉萨部和北京部同步启动。2005年2月20日陈竺副院长为启动昆明部做出重要批示。大致内容是“路院长对青藏高原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领域队伍的组建十分关心……。路院长指示仍应以昆明植物所为依托建立研究团组,应加快青藏所生命科学和生态学部分的发展步伐”。 2005年3月31日,陈竺副院长在参加完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科技部三家组织的“中国植物志”编研出版新闻发布会后,召集院生物局、资环局、青藏所和昆明植物所有关领导参加的“昆明部建设启动协调会”,我所的李德铢副所长和我应邀参加会议。在协调会上,讨论了与昆明部相关的领导机制、人员编制、运行模式、研究方向、项目和成果管理、经费管理、队伍建设和建设启动费共八个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协调会特别建议由昆明植物所协助青藏高原研究所尽快启动昆明部建设,由昆明植物所指定一名所级领导,分管青藏所昆明部工作。在院党组尚未发文任命前,建议由昆明所杨永平副所长暂时担任该职务。2005年4月1日,李德铢副所长和我参观了暂租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的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部,并与姚檀栋所长等协商了具体相关事宜。2005年4月4日,我所郝小江所长主持召开所务会,专题讨论了昆明部建设的相关问题,并就昆明部的实验和办公用室,以及筹备阶段的启动经费垫支等做了认真的安排。2005年4月5日,我所向院生物局上报了“关于启动青藏高原所昆明部建设的情况报告” (昆植发字〔2005〕34号),同时抄送昆明分院。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研究所和我所共同向院计划局和人事教育局分别上报了“关于申请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建设启动费的报告”和“关于申请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创新人员编制的报告”两个文件。2005年4月,路甬祥院长在由青藏高原研究所和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同上报的政务信息“关于启动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经由院办公厅编辑为“领导参阅”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路院长要求青藏高原所和昆明植物所在青藏高原所昆明部的建设中,抓好战略目标研究,抓好研究队伍,积极展开高水平研究工作,努力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和积累。由于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昆明植物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昆明部的建设方案很快得到各方认可,除启动费等未有落实外,其它各项工作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6年5月21日,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所长赴昆明与我所李德珠所长会谈,进一步商讨两所的合作及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的建设发展事宜。

组队伍,构平台

过去打仗常说“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要组建一个新机构,当务之急的工作是组建队伍。2005年5月26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我所的网站几乎同时登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研究员招聘启事”,然而问津者甚少。2006年6月,我所在《Science》刊登人员招聘广告,并昆明部两个方向的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生态学列入其中,同样,广告未有得到足够的响应,报名者寥寥无几。直到2006年6月初,刚刚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毕业的段元文博士来信联系,表示愿意到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工作。6月23日,我所组织人事教育初组织了昆明部首次的人才招聘会。2006年7月,段元文博士来所报到,成为第一个进入昆明部的工作人员。2006年6月25日,韩希应聘昆明部行政助理岗位。2007年1月11日,孟盈博士和陈家辉博士作为昆明部项目聘用人员加盟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2007年8月,胡向阳博士从英国学成归来,作为研究员应聘到昆明部,并组建了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实验室平台。2007年12月,田美华和李婉莎作为胡博士的研究助手正式应聘到昆明部。

在过去的一年间,在我所种质资源库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昆明部各位的同仁的努力下,昆明部的办公条件基本完善,实验室已拥有开展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生态学的基本条件。在此研究所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记录昆明部的成立经过,同时以此勉励昆明部各位同仁砺戈秣马、踏实工作,以优异科研成果感谢所有关心昆明部的领导和同事!回报国家、科学院和社会各界对昆明部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